|
五 蠹
|
查询说课评课和教案的详细结果
|
历史故事加以论证。 用它论证论点“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事例是: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国”,正反对比,说明“世异则事异”。
当舜之时, 有苗(26)不 服,禹将伐之,舜曰: “不可。上 德 不厚 在 时代 三苗部落不愿归附 行 在上位者德行微薄 上:指帝王
而行 武⑴, 非 道也。” 乃修 教⑵ 三年,执 干戚 舞⑶, 使用武力 这不是正义的行为 就修整推行教化,(延续) 手执 而
有苗乃服。共工⑷之战, 铁 短者及乎敌⑸, 铠甲不坚者 伤乎体,是 才归附 的那场战争 的伤及敌人的身体 被 这说
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 异则备 变。 明 事情 应该变化
第六段:例举另一个历史故事加以论证。 论证的论点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事例是舜“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干戚用来舞蹈,表示偃武修文,以仁义教化代替武力征伐,得出结论“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 于道德⑹,中世逐 于智谋,当今争 于气力。 竞争 上 角逐 较量
第七段: 小结。 重点在于“当今争于力气”,这是法家学者的重要主张,即重视耕、战,加强国力,以武力征服天下。
齐将攻鲁,鲁使子贡⑺说 之。齐人曰: “子 言非不辩⑻也, 吾所 劝说齐国 你的话不是言辞不巧妙(然而) 想
欲者 土地也,非 斯 言所谓⑼也。”遂举兵伐鲁,去 门 十里 要的是 不是(你的)这些话所说的东西 以距鲁都城门 处
以为界⑽。故偃王 仁义而徐亡,子贡 辩 智 而鲁削⑾, 以是言之,夫仁 作为国界 推行 有雄辩智谋 土地减少
义辩智非所以持国⑿也。 去 偃王之仁,息 子贡之智,循⒀徐鲁之力, 使 用来治国的办法 去掉 废止 依照 国力 用来
敌 万乘⒁, 则 齐荆之欲 不得行于二国矣。 抵御大国(的侵略) 那么 欲望 能在这两个国家推行了
第八段: 例举一件历史事实再次论证仁义之不可行。 子贡说齐,而齐兵伐鲁,充分证明了仁义智辩的苍白无力,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武力。作者又将“偃王仁义而徐亡”与“子贡辩智而鲁削”同时援引来证明“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这一道理。为了深入论证,作者又从反面说明,如果徐、鲁两国重视耕战,那么,恐怕将会另一种结果。
韩非论证的特色: 作者善于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中引出结论。如从上古人们造屋、用火、治水的事实中,引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结论。韩非的议论富有分析具体,论证充分的特点。作者为了阐述一个观点,用了大量的论据,并做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如对上古的社会情况,对尧和禹的生活的艰辛等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评述。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采用设喻取譬的方法。如引用守株待兔的寓言,可谓设喻论道;讲山居者,泽居者对水的态度,饥岁、穰岁对食物的态度,可谓就近取譬。这都可帮助阐明观点,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题、第四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温钧 编写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说课评课和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五 蠹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孟子》两章 |
下一篇文章: 《论语》两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