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8分)
(把第Ⅰ卷试题答案写在第Ⅱ卷相应表格内)
一、(14分,每小题2分)
1.选出下列多音字读音一致的一项( ) A、中:中肯 中意 中伤 中看 B、称:简称 称职 自称 称道 C、巷:巷道 小巷 巷战 深巷 D、着:着陆 着落 着手 附着
答案:D(D项“着”同为zhuó;A项“中看”的“中”音zhōng,其余为zhòng;B项“简称”、“称道”、“自称”音同为chēng,“称职”的“称”音为chèn;C项“巷道”的“巷”音为hàng,余读xià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吮吸 份量 残羮冷炙 防民之口慎于防川
B、应酬 诡秘 涸辙之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呵斥 国粹 哀声叹气 毕其功于一役
D、辖制 踌躇 咀嚼赏鉴 城门失火殃泱及池鱼
答案:B(A份--分,慎--甚;C哀--唉;D泱--殃)
3、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一一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C.水生嫂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D.爷爷粗声的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答案: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神舟五号”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遨游21小时10分, 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
②我们同台湾分裂势力斗争的 ,绝不是不要民主、实行哪种制度的问题,而是要统一还是要分裂的问题。
③当您发现有人偷税或逃税时,您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这种行为进行举报。因为他偷税、逃税 是在损害国家利益, 是在损害您的利益,个别人的偷逃税款,实际上增加了他人的负担。
A.收集 实质 既/又 B.搜集 性质 不但/也
C.搜集 性质 既/又 D.收集 实质 不但/也
答案:D( = 1 \* GB3 ①“收集”“搜集”都有“使聚集在一起”的意思,但“搜集”还有到处“寻找”的意思。 = 2 \* GB3 ②“实质”指的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 3 \* GB3 ③此句应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以强调偷税对个人的危害,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他夜以继日,辛勤笔耕,手不释卷,终于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十余万字的小说创作。
B.老师上课,假如只是自己一味地讲解,不给学生留些思考的余地,就难免有越俎代庖之嫌。
C.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发展现代化的高科技生产,必须先培养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D.在展览会上,该市的小商品订货量大减,而高科技产品却倍受欢迎,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答案:A(手不释卷:形容读书勤苦或看书入迷,不能用来形容写作。)
6.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上海市公布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新的突破,即着眼于“享有同等国民待遇”,鼓励外商在沪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B.在旧有的医疗体制下,经常有一人享受公费医疗、全家免费看病吃药的情况,这给国家不但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时也给病人自己造成危害。
C.《条例》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和政策上作了具体的规定和周密而深刻的说明。
D.与建国初期相比,目前江苏省人均期望寿命已由37岁提高到74.13岁,跃居全国各省第三位。
答案:D(A.“明确规定”多余;B.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为“这不但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时也给病人自己造成危害”;C.搭配不当)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生活容量最大的一种叙事文学形式。它的主题思想不能直说,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蔽在形象深处的。
B、短篇小说往往不甚讲究故事的首尾完整,而是采用横截面或纵截面的方式,截取生活中一两个出色的片断,进行精心地描绘。
C、沈从文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表现自然美最突出的作品。
D、契诃夫最擅长于在平静的生活中看出事物的本质,因此被称为“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
答案:C(“自然美”改为人性美)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依托于信息技术革命的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空间和时间都不再是固定的,成为了“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利用高速传播的音像信息,人们可以马上进入到一个不同的空间,并参与其中;凭借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都能集中为同一个瞬间。
这种变化导致了更为高速有效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得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人们的交往活动进一步加速,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活动更为方便快捷;由于减少了面对面的接触,人们也就变得更为独立自由,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解放感。
新的时空感受给很多人带来了解放和自由的感觉,却也潜移默化地使人丧失了历史深度和非凡的地区认同,使人们在虚拟的数码文化中漂泊无依。这样一种虚拟文化严重挑战传统的男女性别关系、家庭亲情关系。表面上看,信息技术使得社会的组织和结合更为紧密有效,个人自由大幅度增加,个人能力也大幅度增强,但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却日益淡薄,自我意识日益脱离群体意识,传统的权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被无情地消解掉,导致了广泛而严重的自恋、孤独和原子化的个人主义,社会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简而言之,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的世界的面貌,提升了生产力、文化创造力和传播的潜能,但同时也削弱了社会组织的权威和人际关系纽带。在这样一种“流动的空间、压缩的时间”里,时间节奏忽然加快、人际交往抽象化带来了社会普遍失去控制的焦虑和无力感,人们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凝聚的力量,来对抗信息时代所产生的高度风险、无限分散、日益抽象化的总体趋势。
应对网络社会的挑战,新的社会运动、国家和文明共同体理应发挥驾御和控制作用。各种新兴社会运动,如环境生态保护运动、女性运动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对抗网络社会的方式。这些运动和社会组织使人们重新熟悉并加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性别人同和家庭纽带。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阅国家的作用。在布满风险的、高度抽象化、分散化的网络时代,国家权威是抵制风险、保障社会生活、维护个人权利和尊严的有效力量;在传统家庭解体、各种社会团体日益消解、文化与信仰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建立起恰当的认同感受,就有可能驱除人们普遍存在的无力感受,使得每一个体重新焕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选自《环球时报》2003年7月7日,有删改)
8.下面对“网络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社会依托于信息技术革命,即信息实现大量储存和高速传播。
B.网络社会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是固定的,人们感受到的是“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
C.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间感受,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可以在同一个瞬间展开。
D.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感受,人们在同一时间里,既可以在这个空间,又可以在另一个空间。
9.对“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人际交往速度更快,更方便;人们更加独立自由个人能力得到更大发挥。
B.网络社会提升了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并使信息的传播更快捷、更广泛。
C.网络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方便快捷,加强了人际关系纽带。
D.网络社会使人丧失了历史的浓度和地区认同,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
10.下面不属于应对网络社会挑战措施的一项是
A.突破时空限制发挥家庭的纽带作用,使人际交往更具体。
B.开展新的社会运动,加强社会成员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C.建立恰当的国家认同感,使每一个体重新焕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D.发挥文明共同体的驾御和控制作用,强化文化认同和信仰。
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社会空间是流动的,时间是压缩的,可见网络社会的人们已经不再受到时间的限制。
B.经济活动高速有效,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这必然会消除世界不同地区的贫富悬殊。
C.文章有较多篇幅分析网络社会的负面影响,可见作者对它持消极态度。
D.应对网络社会挑战有多种方式和力量,只要找到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方式和力量,人们是能够逐步消除网络社会的负面影响的。
答案:
8.D(根据第一段“人们可以马上进入到一个不同的空间”一句,可看出“人们在同一时间里,既可以在这个空间,又可以在另一个空间”不合文意。)
9.C (“加强人际关系纽带”错。第二段虽然讲人们的“交际活动”进一步加速,但第三段中讲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被无情地消解掉;第四段又说“削弱了”“人际关系纽带”。)
10.A(第五段谈应对挑战的办法,没有“突破时空限制”的意思。)
11.D(A.第一段没有“人们已经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这样的绝对说法。B.全文没有“必然会消除世界不同地区的贫富悬殊”这样的绝对说法。C.与D项矛盾,且与全文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不相符合。)
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张巡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开元末,擢进士第。为清河令,治绩最,以节义闻,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秩满还都。于是杨国忠方专国,权势可炙。或劝一见,且显用,答曰:“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更调真源令。(《新唐书》)
禄山之乱,巡为真源令。说谯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为拒贼之势。巡与单父尉贾贲各召募豪杰,同为义举。
时雍丘令令狐潮欲以其城降贼,民吏百余人不从命,潮皆反接,仆之于地,将斩之。会贼来攻城,潮遽出斗,而反接者自解其缚,闭城门拒潮召贲。贲与巡引众入雍丘,杀潮妻子。数日,贼来攻城,贲出斗而死,巡乃合贲之众城守。令狐潮引贼将李廷望攻围累月,贼伤夷大半。禄山乃于雍丘北置杞州,筑城垒以绝饷路,自是内外隔绝。又相持累月,贼锋转炽,城中益困。巡以雍丘小邑,储备不足,大寇临之,必难保守,乃列卒结阵诈降。
十月,城陷。巡为贼所执。巡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及城陷,贼将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巡大骂曰:“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是日被害。(《旧唐书》)
臣光曰:为人臣者,有死无贰。希烈①等或贵为卿相,或亲连肺腑,于承平之日,无一言以规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取容以窃富贵;及四海横溃,乘舆播越,偷生苟免,顾恋妻子,媚贼称臣,为之陈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马之不如。倘更全其首领,复其官爵,是谄谀之臣无往而不得计也。彼张巡之徒,世治则摈斥外方,沉抑下僚;世乱则委弃孤城,齑粉寇手。何为善者之不幸而为恶者之幸,朝廷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资治通鉴》)
【注】:①希烈,李希烈,唐代高官。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志高迈,略细节。 细节:细小的、无关大体的行为
B.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 归:回来
C.又相持累月,贼锋转炽。 锋:攻势
D.及四海横溃,乘舆播越。 乘舆:皇帝乘坐的车子,借指皇帝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1 \* GB3 ①或劝一见,且显用 = 2 \* GB3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 = 1 \* GB3 ①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 = 2 \* GB3 ②竖子不足与谋
C. = 1 \* GB3 ①禄山乃于雍丘北置杞州 = 2 \* GB3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 1 \* GB3 ①迎合取容以窃富贵 = 2 \* GB3 ②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张巡刚烈性格的一组()
①以节义闻,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②巡与单父尉贾贲各召募豪杰,同为义举③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④乃列卒结阵诈降⑤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⑥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
A.③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任清河县令,很有政绩,任职期满回京,他不满杨国忠的行为,不愿作朝官,又改调到另一个县当县令。
B.张巡与贾贲带领众人冲入雍丘,杀死了安禄山手下令狐潮的妻子和儿女,并坚守雍丘数月,令敌寇伤亡惨重。
C.张巡与敌战,目裂齿碎。城将陷时发誓即使身死为鬼,也要与敌人对抗到底。
D.张巡的一生可用“义、勇、忠、烈”四个字概括,假如说调任真源县令之前主要表现出他的“义”,那么守雍丘的壮举,则是他“义、勇、忠、烈”的集中体现。
16.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司马光一段话的熟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那些在和平时期不长善救失,只图窃取富贵,一旦国家动乱,却变节偷生的卿相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B.他认为对那些变节谄媚之臣,应该给以惩戒,否则正义难以伸张。
C.朝廷对待“缙绅而易其志者”和忠烈之士厚薄失当,对此司马光表达了一种愤愤不平之情。
D.司马光这段话与《旧唐书》《新唐书》的立意相同,目的在赞扬张巡的“义、勇、忠、烈”,同时告诫统治者,忠心者不在高高的庙堂,而在下僚。
答案:
12.B(归:归依。注重主语是“困厄者”。)
13.C(①“乃”,于是,便。②“乃”,才。其余:A.“且”均为“将要、将会”。B.“与”均为介词“同、跟”之义。D.“以”均为表目的的连词。)
14.A(排除①②④:①说“义”;②是义举,可见“忠”,但不见“烈”;④是“智”。)
15.B(“安禄山手下令狐潮”错。令狐潮是雍丘县令,当时想变节投向安禄山。)
16.D(司马光的话立意不在赞扬张巡的“义、勇、忠、烈”,而在对“朝廷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表示不平;也不是告诫统治者,忠心者不在高高的庙堂而在下僚,而是告诫统治者,要惩奸罚恶,善待忠良。)
邳州市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试卷
第Ⅰ卷答案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
第Ⅱ卷(共82分)
四、(14分)
1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6分)
都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1)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郗超和谢玄两人的关系不好。苻坚想灭掉东晋,已经吞掉了梁州和岐山,又预备侵入淮南一带。在这紧急之时朝廷议定派谢玄统兵北伐,人们当中(对此)很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郗超说:“这个人一定能成就大事,早先我曾和他一起在桓温军府中供职,看到谢玄用人都能做到人尽其才,即使是很小的任务,也要任用合适的人去做。我因此举荐他,也许他会立功的。”后来大功已成,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并敬重他不因个人爱憎埋没人才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18、任选两题,写出语段中空缺的句子。(4分)
①(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 ,天下云集响应。(贾谊《过秦论》)
②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3 \* GB3 ③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3 \* GB3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19、将下列句子的两个“离群句”(即不属于该句群的句子)的序号填写在横线上。(4分)
①在清华大学大学生座谈会上,有同学说《归途如虹》这部电视剧以趣味性体现深刻内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大飞跃。②弘扬主旋律的片子,要拍得有人情味,这个意见提得非常好。③什么是“人情味”?④就是普通人具有的情感和意味,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有的喜怒哀乐。⑤优秀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归途如虹》的共同之处,不仅在于两剧都在思想内涵上高扬了时代主旋律,而且都成功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浓浓的人情味吸引了观众、感染了观众。⑥在一定程度上,一部作品是否有生命力,要看它能否吸引青年观众。⑦中心电视台播放《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收视率超过10%,播放《归途如虹》时收视率也超过9%,按照1个百分点有1100万观众计算,两部电视剧首轮播放都有名副其实的亿万观众。
答案: = 1 \* GB3 ① = 6 \* GB3 ⑥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向日葵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非凡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幅梵·高名画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向日葵》是他的系列名画,一共画了七幅,四幅收藏在博物馆里,一幅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横滨,这次拍卖的则是留在私人手中的最后两幅之一。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非凡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天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非凡怡目,但又显得孤清。天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多年,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面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四周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刺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天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忽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天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假如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假如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刺眼的黄色作底呢?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以泯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20、怎样理解文中“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这句话?(4分)
答:
21、在读了梵·高的传记后再看他的《向日葵》画,作者认为自己“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4分)
答:
22、①在解放后,作者丢弃了这幅画的复制品,认为“这幅画面与当时四面的气氛不相合拍”,那为什么过后又怀念起这幅画?(3分)
答:
②作者描述十年动乱中对农家向日葵的那份依恋,想表达怎样的心情?(3分)
答:
2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认为,梵·高画上那种强烈的色调里,隐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寂寞。
B、作者因为自己原来爱看向日葵,所以才格外喜爱这幅《向日葵》,因为画得太逼真了。
C、画面上这一片金黄,在作者的眼中,正是对生命热爱、对理想执著的一种象征。
D、农家向日葵的丰收却引来了作者的泪水,因为作者不忍看到那种金黄色的慢慢消褪。
E、梵·高的画在今天如此昂贵,表明世人都已经理解了这幅画的深刻含义。
答案:
20、珍贵的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全人类的,最好的地方应是在博物馆。(或:名画为私人所藏,而不能为人们所欣赏,实在是件憾事。)
21、画面上强烈的金黄反映出画家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喜悦;画面上流露出的淡淡哀愁和寂寞,也是画家因无人理解而产生的内心寂寞的体现。
22、①集体的氛围替代不了内心主观的感受,人的孤独感并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彻底消失。②作者亲身的经历使他更加体会出了梵·高画中所表现的内涵,极度孤独中的作者同样也像梵·高那样热爱生活。
23、A、C
六、(50分)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碰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劳,就关心地问道:“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要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假如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的。”
生活中有许多与这个寓言类似的情形。人们面临许多问题时,都在试图改变。但是,对改变什么以及如何改变又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840个空格。在800字处标明“800字”字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