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学科素质练习
新课程高一下学期语文
单元四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
A.
访风景于崇阿(ē)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 )
B.
管弦呕哑(ǒu )
直栏横槛(kǎn)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
目吴会于云间(huì)
D.
命途多舛(chuǎn)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四美具,二难并(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B.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指三年)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多于九土之城廓(即“九洲”)
3、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 1 \* GB3 ①奉宣室以何年
= 2 \* GB3 ②处涸辙以犹欢
= 3 \* GB3 ③老当益壮
= 4 \* GB3 ④穷且益坚
A. = 1 \* GB3 ①和 = 2 \* GB3 ②相同, = 3 \* GB3 ③和 = 4 \* GB3 ④相同
B. = 1 \* GB3 ①和 = 2 \* GB3 ②不同, = 3 \* GB3 ③和 = 4 \* GB3 ④相同
C. = 1 \* GB3 ①和 = 2 \* GB3 ②相同, = 3 \* GB3 ③和 = 4 \* GB3 ④不同
D. = 1 \* GB3 ①和 = 2 \* GB3 ②不同, = 3 \* GB3 ③和 = 4 \* GB3 ④不同
4、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中的“则”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群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C.三有行,则必有我师
D.其身也,则耻师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词类活用的现象进行分类,其正确的一项是 ( )
= 1 \* GB3 ①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2 \* GB3 ② 辇来于秦
= 3 \* GB3 ③ 骊山北构而西折 = 4 \* GB3 ④ 朝歌夜弦
= 5 \* GB3 ⑤ 族秦者秦也 = 6 \* GB3 ⑥ 鼎铛玉石
= 7 \* GB3 ⑦ 金块珠砾 = 8 \* GB3 ⑧ 燕赵之收藏
= 9 \* GB3 ⑨ 韩魏之经营 = 10 \* GB3 ⑩齐楚之精英
A.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 7 \* GB3 ⑦/ = 8 \* GB3 ⑧ = 9 \* GB3 ⑨/ = 10 \* GB3 ⑩
B.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 7 \* GB3 ⑦ = 8 \* GB3 ⑧/ = 9 \* GB3 ⑨ = 10 \* GB3 ⑩
C.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 7 \* GB3 ⑦/ = 8 \* GB3 ⑧ = 9 \* GB3 ⑨ = 10 \* GB3 ⑩
D.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 7 \* GB3 ⑦/ = 8 \* GB3 ⑧ = 9 \* GB3 ⑨/ = 10 \* GB3 ⑩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C.余嘉其能行古道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7、选出全部有通假字的一组 ( )
= 1 \* GB3 ①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2 \* GB3 ②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 3 \* GB3 ③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 4 \* GB3 ④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 5 \* GB3 ⑤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6 \* GB3 ⑥ 惑师焉,或不焉
= 7 \* GB3 ⑦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8 \* GB3 ⑧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A.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B.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 8 \* GB3 ⑧
C. = 1 \* GB3 ①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 7 \* GB3 ⑦
D. = 1 \* GB3 ①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8、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
B.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唐人哀叹秦人却又不以之为鉴,也会使得唐以后的人又哀叹秦人。
D.或师焉,或不焉—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9、辨析下列文言词语的用法 ( )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
其皆出于此乎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晋陶渊明独爱菊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桓候故使人问之
既克,公问其故
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0、默写填空
= 1 \* GB3 ① 冯唐易老, 。 = 2 \* GB3 ② ,收之桑榆。
= 3 \* GB3 ③ 简能而任之, 。
= 4 \* GB3 ④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6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4 \* GB3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5 \* GB3 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6 \* GB3 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7 \* GB3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8 \* GB3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9 \* GB3 ⑨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10 \* GB3 ⑩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11 \* GB2 ⑾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这一段主要意思是 ( )
A.阐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批评了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的标准。
C.阐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12、对下列句子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责备,肯定语气)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疑问语气)
13、填空。
= 1 \* GB3 ①这段文字所批判的三种错误态度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 2 \* GB3 ②这段文字中运用三个事实对比。其中“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采用的是____比;“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采用的是____比;“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采用的是____比。
1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相同的一句是 (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B.今以钟磬置水中。
C.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5、下列句子“其”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其皆出于此乎?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6、下面是对本段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 7 \* GB3 ⑦/ = 8 \* GB3 ⑧ = 9 \* GB3 ⑨/ = 10 \* GB3 ⑩ = 11 \* GB2 ⑾
B.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 7 \* GB3 ⑦ = 8 \* GB3 ⑧ = 9 \* GB3 ⑨ = 10 \* GB3 ⑩ = 11 \* GB2 ⑾
C.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 7 \* GB3 ⑦ = 8 \* GB3 ⑧ = 9 \* GB3 ⑨/ = 10 \* GB3 ⑩ = 11 \* GB2 ⑾
D.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 = 7 \* GB3 ⑦ = 8 \* GB3 ⑧ = 9 \* GB3 ⑨/ = 10 \* GB3 ⑩ = 11 \* GB2 ⑾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6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县里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长天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正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宋史·包拯传》)
17、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如举进士 举:考中 B.除大理评事 除:解除
C.知建昌县 知:任……知县 D.迁右司郎中 迁:升官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第归,杀而鬻之, 第:只管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C.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率:一律
D.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去
19、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意思,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有伪增步数者。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以故河塞不通
A.两个“数”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B.两个“数”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数”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D.两个“数”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20、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 1 \* GB3 ①拯即解官归养 = 2 \* GB3 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A.包拯于是辞官回家度晚年。
任职期满不带一块砚池回去。
B.包拯于是辞官回家度晚年。
一年满不带一块砚池回去。
C.包拯于是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一年满不带一块砚池回去。
D.包拯于是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任职期满不带一块砚池回去。
21、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 )
A.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牛舌头又来告诉我呢?
B.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牛舌头又去告诉他呢?
C.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牛舌头又来告发别人呢?
D.你为什么要来告发那割牛舌头的人呢?
22、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 )
A.人们认为包拯的笑脸比黄河的清水还漂亮。
B.人们认为包拯的笑比黄河水还清亮。
C.人们把包拯的笑比做黄河水变清那么难。D.人们把包拯的笑比做清亮的黄河水。
23、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 )
A.儿童和妇女都知道他的名字。B.儿童和妇女,都出了名。
C.那些幼稚的妇女,都知道他的名声。D.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和妇女,都出了名。
24、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 )
A.过去的体制,凡是告状的人,都不能进入朝庭。
B.过去的体制,凡是告状的人,不能直接到官署中去。
C.旧社会的制度,凡是喜欢打官司的人,都不准进入官署。
D.旧社会的制度,凡是喜欢打官司的人,都不能直接进入朝庭。
25、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项是(多项选择) ( )
A.包拯在父母亡故以后,还不愿意离开故乡。
B.包拯考中进士以后,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后来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C.包拯非常清廉,在端州做长官,没有带一块砚池回去。
D.人们都嘲笑包拯像黄河一样难以变清。
E.原来的官署没有正门,包拯上任后开了一个正门。
26、最能概括包拯精神品质的一项是 ( )
A.恪守孝道 忠君爱国章 为政清廉 不畏权贵
B.恪守孝道 明察秋毫 为官清廉 刚毅正派
C.有智有谋 明察秋毫 为民作主 刚毅正派
D.恪守孝道 铁面无私 为官清廉 敏锐坚强
作文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单元四
1、A.B ōu C jiàn D kuài 2、B 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3、B = 1 \* GB3 ①在 = 2 \* GB3 ②而, = 3 \* GB3 ③ = 4 \* GB3 ④应当 4、D却,其余为“就”5、D 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6、A 7、D 消 震 几 授 否 8、C
9、于:比、向、被、在或从;爱:喜爱、爱护、吝啬、喜欢;故:旧、所以、特地、原因;以:用、来、因为、把。 10、略 11、D 12、D 13、A 于其身则耻师焉 B 小学而大遗 C 群聚而笑之
纵、横、自 14、D 15、B 16、A 17、B 授与官职 18、C 大概、大率
19、A 数:多次、几;以:因为 20、D 21、C 22、C 23、A 24、B 25、ABC 26、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