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命题人:刘同方
一、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8分)
(1)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非凡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黄昏照样的温柔、漂亮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似乎缺少了什么。似乎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
(3)“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4)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5)“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 (6)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
(7)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8)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簧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似乎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9)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当地唱歌的第一号,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熟悉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簧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10)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11)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1.第(1)段描写了黄昏来临时渡口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景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它对表现人物心理起了什么作用?(4分)
答:
2.翠翠“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为什么?(3分)
答:
3.简析前6个段落中翠翠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她的思想性格。(5分)
答:
4.下面对上述内容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在翠翠这一形象的描绘上,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B.作者对翠翠爷爷的描写,着力表现古朴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是多么善良淳厚,他的身上融汇着淳厚、慈爱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C.作者对爷爷给翠翠讲她母亲凄美的爱情故事,带给翠翠的是内心的沉重、压抑以及对爱情的惧怕。
D.作者描绘的翠翠是一个漂亮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形象。
5.请你根据(7)—(11)段的内容,描写祖孙俩说、听故事的场景,100字左右。(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2分)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心,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重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异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6.“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2分)
7.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8.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4分) 相同:
不同:
9.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2分)
答:
。
10.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风暴夺走它的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C.作者写夜雨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三)根据古诗原句填空。(3句选2句)(2分)
11. (1) ,宛在水中坻。 (《诗经·蒹葭》)
(2) ,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3)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
(四)鉴赏下列唐诗,完成12—14题。(5分)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2. 首联中以“万木”与“孤根”作对比,突出了“早梅”的 。(1分)
13. 颔联原为“前村深夜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一字师”。请分析改为“一枝”的好处。(2分)
答:
。
14. 古人常以梅花的标格自比,但比拟角度不同。请指出下列诗句比拟的角度。(2分)
(1)“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以梅花的
自比。
(2)“更无花态,全是雪精神。”辛弃疾以梅花的 自比。
(五)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2分)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病瘘( ) (2)早实以蕃( )
(3)勖尔植( ) (4)遂而鸡豚( )
16.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鸣鼓而聚之 B.字而幼孩
C.旦视而暮抚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7.翻译下列句子。(2分)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译文: 。
18.郭橐驼的种树之道是什么?作者从郭橐驼的种树之道联系到“官理”,你能否从种树之道联系到其他方面?试举一例作简述。(4分)
答:
(六)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1分)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19.《病梅馆记》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文中大量用了比喻的手法,请你指出文中梅、文人画士、鬻梅者各比喻什么?(3分) 答:
20.对《病梅馆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处处在写梅,但是又处处在写社会。写梅是明线,写社会则是暗线。
B.文章要表现的是政治改革的重大主题,揭露批判的对象是清朝统治者压抑人们思想、摧残人才的罪恶。
C.文章以梅喻人,托物言志。作者要求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态,反映的正是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D.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的这一昏聩思想的不满和愤慨,抒发了自己解救人才的强烈愿望。
21.翻译下列句子。(2分)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译文: 。
22.《己亥杂诗》和《病梅馆记》,一诗一文,都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创作的。两篇作品主旨相近,又绝不雷同。请你说说它们在思想内容上的不同之处。(4分)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即道光19年(公元1839年)。龚自珍在这一年写了一组杂诗,共315首,这是其中第125首。②九州:代指全中国。 ③恃:依靠。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变哑了。喑,哑。这里比喻死气沉沉的局面。⑤究:究竟。⑥天公:老天爷。⑦抖擞:振作精神。⑧不拘一格:不拘泥于成规。
答:
二、作文(40分)
23.以《感受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启迪。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题纸
题号 |
一 |
二 |
总分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得分 |
|
|
|
|
|
|
|
|
1.(4分)答:
。
2.(3分)答:
。
3.(5分)答:
。
4.(2分) 5.(4分)
6.(2分)
7.(2分)
。
8.(4分)相同:
。
不同:
。
9.(2分) 。
10.(2分)
11.(2分)(1) (2)
(3)
12.(1分)
13.(2分)
14.(2分)(1) (2)
15.(4分)(1) (2)
(3) (4)
16.(2分)
17.(2分)译文:
。
18.(4分)
19.(3分)
20.(2分)
21.(2分)译文: 。
22.(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