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
|
查询教学资料和反思的详细结果
|
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的结论,语言幽默、犀利,指出其考证实在无多大价值,毫无必要。在第5段中直接运用反证法,关于对“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新解,连用两个“索然无味”反衬这些考证毫无意义。接着又运用归谬法,诗因染了主观感情,才有动人的意境,相反按某些考证,“月落”、“乌啼”、“夜半钟声”都变成死的了,引出其荒谬的结论,从而间接驳倒其论点。作者接着又驳其论据无文献证明,不仅指出其论据的虚假性,而且照应开头,提出这样的“新解”其实贬低了诗的艺术价值,糟蹋诗。
这篇驳论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准确运用关联词,“首先……其次……第三……”“再者……最后……”使得文章极富条理性。作者还巧妙用设问、反问和短句、复句等多种修辞方法、句式,使句子变化多样,摇曳多姿,行文跌宕起伏,开合有致。总之,本文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作者以轻松笔调信笔写来,如聆听长辈谆谆教诲,变枯燥深奥的学术研究为浅显易懂的随感,深入浅出,易于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5.课堂训练
(1)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用概括性的语言及直观的方式,完善本文的结构图,并写在书上空白处。
(2)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A.“江枫”的新解是什么?作者从几个角度进行了反驳?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B.用横线画出本段的两个反问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C.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文中“诗是要讲究形象和意境”的理解。
明确:A题中“新解”的含义最直观,若学会利用连词的用法,角度问题即迎刃而解,然后从具体到抽象,可以归纳出本段采用了归谬法。语言特点是准确幽默。B题“除了诗人自己,还有哪个能懂?”
“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均用反诘语句,有力驳斥了对方,引起读者警醒,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是驳论文常用的句式。以此反馈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写作特色的掌握。C题从文章美学的角度,引发学生对关于诗歌鉴赏的思考,学生可能会回答得不全面、不深刻,但它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可以引导学生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断积累有关知识。
李群
--------------------------------------------------------------------------------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料和反思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就是那一只蟋蟀》 |
下一篇文章: 《劝学》教学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