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

查询教学资料和反思的详细结果
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的结论,语言幽默、犀利,指出其考证实在无多大价值,毫无必要。在第5段中直接运用反证法,关于对“江村桥、枫、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新解,连用两个“索然无味”反衬这些考证毫无意义。接着又运用归谬法,诗因染了主观感情,才有动人的意境,相反按某些考证,“月落”、“乌啼”、“夜半钟声”都变成死的了,引出其荒谬的结论,从而间接驳倒其论点。作者接着又驳其论据无文献证明,不仅指出其论据的虚假性,而且照应开头,提出这样的“新解”其实贬低了诗的艺术价值,糟蹋诗。

    这篇驳论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准确运用关联词,“首先……其次……第三……”“再者……最后……”使得文章极富条理性。作者还巧妙用设问、反问和短句、复句等多种修辞方法、句式,使句子变化多样,摇曳多姿,行文跌宕起伏,开合有致。总之,本文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作者以轻松笔调信笔写来,如聆听长辈谆谆教诲,变枯燥深奥的学术研究为浅显易懂的随感,深入浅出,易于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5.课堂训练

 (1)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用概括性的语言及直观的方式,完善本文的结构图,并写在书上空白处。

 (2)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A.“江枫”的新解是什么?作者从几个角度进行了反驳?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B.用横线出本段的两个反问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C.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文中“诗是要讲究形象和意境”的理解。

明确:A题中“新解”的含义最直观,若学会利用连词的用法,角度问题即迎刃而解,然后从具体到抽象,可以归纳出本段采用了归谬法。语言特点是准确幽默。B题“除了诗人自己,还有哪个能懂?”

 “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均用反诘语句,有力驳斥了对方,引起读者警醒,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是驳论文常用的句式。以此反馈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写作特色的掌握。C题从文章美学的角度,引发学生对关于诗歌鉴赏的思考,学生可能会回答得不全面、不深刻,但它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可以引导学生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断积累有关知识。

李群

--------------------------------------------------------------------------------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料和反思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诗词五首
    陈涉世家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梵高传(节选)
    邓稼先
    核舟记
    韩愈短文两篇
    勾践灭吴
    《世说新语》两则
    大傻教《我与地坛》
    诗歌五首
    诗歌五首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
    花未眠
    故都的秋[站长推荐]
    短文两篇——《荔枝图序》《山市》
    《春》第一课时
    食物从何处来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钱梦龙示范教学简录——《雁》
    《泰坦尼克号》(节选)教学简案
    毛泽东词二首
    鲁迅自传
    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
    米洛斯的维纳斯
    勾践灭吴
    语言的演变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钱梦龙示范教学简录——《雁》
    《泰坦尼克号》(节选)教学简案
    毛泽东词二首
    实物类话题作文的构思——兼“墙”的…
    一堂室外作文课记实
    《春》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站长推荐]
    语言的演变
    《生命 生命》
    《醉人的春夜》
    《就是那一只蟋蟀》
    17奇妙的克隆(方案A)
    初中语文三册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说新语》两则
    引抒己见,论而存异——《米洛斯的维…
    初中语文第二册1--4单元测试卷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中考作文
    第一学期期末初三语文试题
    初三语文试题
    练习测试之五
    初中语文二册一单元教案
    实物类话题作文的构思——兼“墙”的…
    《阿长与》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中考作文2
    中考作文3
    中考作文4
    中考作文5
    气候的威力
    初中语文第二册作文指导
    日本平家蟹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9.海燕  高尔基
    第一单元总结课
    陋室铭
    蜘蛛
    《化石吟》教学设计
    25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
    《散步》教案设计
    向沙漠进军
    看云识天气
    死海不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木兰诗》教案
    苏州园林
    湖心亭看雪
    《诗两首》教案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说木叶
    谏太宗十思疏
    《你一定会听见的》说课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
    记实作文教学谈
    引抒己见,论而存异——《米洛斯的维…
    《生物入侵者》
    《月球奥秘知多少》教案
    《将进酒》教案
    《蜀道难》教案
    繁星(苏教版)
    冰心诗三首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登高》
    《祝福》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30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
    《登上地球之颠》
    《生命 生命》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二册一单元教案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
    《真正的英雄》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27短文两篇(>>)
    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
    《醉人的春夜》
    《呐喊》自序
    梅岭三章
    《呐喊》自序
    《木兰诗》教案
    《生命 生命》
    中考作文6
    “诺曼底”号遇难记
    《孙权劝学》教案
    琐谈“豁然开朗”
    抓住特点 表达具体——写人记实作文教…
    高考作文(记实抒情类)
    较场东泡泡中心“走名高、幼儿”专场…
    【教学设计】高考作文写作步骤
    让“记实作文”返真归实——初中阶段…
    《生命 生命》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