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习是一种在外界教育影响下,自己对自己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自我修养活动,是人们以一定的自我信念和自我完善的志向出发,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精神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学习中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环境,使他们怀着纯真的情感去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在情境的活动中,学生不光是靠耳朵听,靠眼睛看,而且还能用自己的“心眼”去体验。这样整体和谐的情境,必然带来学生认知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共同发展。笔者试结合人教版第4册《识字学词学句》(一)第3课,谈谈所做的尝试。 一、利用“信息源”,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修订大纲》中也强调指出:“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查阅工具书、辅导书等资料,使学生通过运用资料,充分学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总共有多少姓氏? 2、在调查清楚的基础上,查阅资料,初步了解这些姓氏的来源。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对有异议的问题要进行讨论,使问题的答案明朗化,并且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样,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读已经先知道了一些内容,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使他们带着问题上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深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二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动性。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兴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呢?笔者尝试着采用“操作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摆摆、拼拼、说说。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但学习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可以把姓氏,设计成为类似七巧板一样的图块,如“胡”分解为“古”和“月”;“吴”分解为“口”和“天”……在阅读分析课文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摆摆拼拼小图块,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动手操作,并且说出哪两个小图块摆在一起。学生经过操作后,能够较快地熟记课文的生字(即每个姓氏),而且阅读兴趣盎然。 2、扮扮、演演、找找。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脑同时用,才会有创造。用脑不用手,空想做不到。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手又用脑,越用越灵巧。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二年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采用扮一扮课文中的姓氏(可以用纸牌写好“胡、吴、张、章、林”等姓氏),演一演“找姓氏”的游戏,加深学生对课文生字(即姓氏)的认读。 三、巩固“认”“记”,提高学生自身的评价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这些姓氏,但是要形成对汉字的长时间的记忆,还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才能在脑的认知结构上发生变化,达到长时间记忆的目的。 1、在环境中巩固。着名幼儿教育专家蒙泰梭里指出:“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她还说:“儿童不仅和教师发生联系,也和环境发生联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环境进行教学,要用符号系统与语音系统结合在一起,阅读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比如让学生调查一下:你们班的同学都姓什么?你能记住这些姓吗?把会写的写下来,粘贴在同学的座位前或做成一个指示牌摆放在同学的课桌上。那么,其他同学一看到这个同学课桌上的姓名就会立刻认出他的姓氏,这就是环境所起的作用。 2、在考问中巩固。在学生认识了姓氏之后,教师可以选出二、三个学生当“小博士”,就文章中的姓氏出题“考”大家,要求“小博士”充分准备题目的形式,比如:“猜猜看”,即“小博士”用白纸先盖住生字,然后由上往下,由左往右,慢慢露出字的一部分,让其他同学根据字的一部分猜出全字。另外其他同学也可以出题考“小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