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 么?)”
教学参考书的答案是:“‘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是最值得赞赏的。”
我认为,从整句话来看,虽然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但它也有反衬“暖国的雨”的特质。
从句子的成分来看,主语“暖国的雨”,是全句议论的对象,宾语“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是谓语“没有变过”的支配对象。显然,这全句议论的对象既是“暖国的雨”,又是“雪花”。尤其用状语“向来”和谓语“没有”来强调“暖国的雨”一贯缺乏像雪花那样“冰冷”“坚硬”“灿烂”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从情感上看,以“雪的不屈的精神”作对比反衬,以彼示此,并以“向来没有”强调突出“暖国的雨”缺乏“雪的不屈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暖国的雨”缺乏“冰冷”“坚硬”“灿烂”的精神,深表遗憾和厌恶之情,又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光明的憧憬,以及激发人们与冷酷现实顽强斗争精神。
从结构上看,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居于文章篇首,是一句牵一发而动全身、情理交融、直抒胸臆的抒情兼议论句。它是全文的突破口,是一条沟通“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这三个意象的桥梁,也是全文的中枢神经系统。除此以外,不但揭示了题旨,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出对“灿烂”的“江南的雪”的描述。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句话“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全文结构上,它还跟“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起到对比衬托,文生绚彩,遥相呼应,首尾圆合的作用,使文章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