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
查询课程资源设计的详细结果
|
意要有新鲜感,而不能人云亦云。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散文《秋声赋》,把秋天描写得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当代作家峻青则写了一篇《秋色赋》,反其意而用之,由赞扬秋天而转为赞颂社会主义时代,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这一立意既深邃又高远,且不落窠臼,同时具有“深”和“新”的特点。
三、古汉语知识文言文特殊句式(二)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先看看下面的例句:(1)毋吾以也 (2)不吾知也仔细看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两个句子有共同特点,一般都有否定词,二是它们都有代词“吾”,且这个代词放在“以”“知”的前面,如用现代汉语表述可译为:(1)不要认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2)没有人了解我呀!这类句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再看例子:(1)大王来何操?(2)沛公安在?这两个句子也有共同特点,都是疑问句,且都有疑问代词“何”“安”,且在“操”“在”的前面。用现代汉语可译为:(1)大王来时带了什么?(2)沛公在哪里?我们可总结为: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是宾语前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之”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宋何罪之有?“有”为动词,作谓语,“何罪”作“有”的宾语,“之”为助词,不需要翻译,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5、“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如:唯余马首是瞻。“瞻”是动词,作谓语,当作“看”讲,“余马首”则是“赡”的宾语,“是”为助词,放在宾语后面,使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可译为“只看我的马头(所向而行动)”。再如:现代汉语中的“惟利是图”“惟命是从”。以上是宾语前置中常见的几种形式,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美文赏析石涧记(节选) 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①,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②,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③。亘石为底④,达于两涯。若床若堂⑤,若陈筵席⑥,若限阃奥⑦。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⑧,响若操琴。揭跣而往⑨,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⑩,可罗胡床十八九⑾。居之,交络之流⑿,触激之音⒀,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⒁。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⒂!后之来者能追予之践履耶⒃!<注释>①既穷:已经完结。②阴:山的北面。 ③三之:三倍。④亘石:石头连片。亘,绵延不断。⑤床:坐床,坐卧之具。堂:高大的屋子。⑥筵(yán延)席:铺在地上的坐具。⑦阃(kǔn)奥:室内深隐的地方。阃,门槛。⑧织文:编织的纹缕。⑨揭跣(qìxiǎn)而往:挽起衣服、光着脚过去。揭,掀起衣服。跣,光脚。 ⑩排:除去。⑾罗:排列。胡床:也叫“交椅”、“交床”,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⑿交络:网络交叉的样子。⒀触激:水流冲击。⒁荫:掩覆,覆盖。⒂其:表推测。乎:于。⒃践履——践踏,谓足迹所到的地方。 <简析>本文为《永州八记》之一。涧以石名,景以石美,本文以层出叠见的比喻,直接描摹出涧石的情状,与小石潭底之石绝无雷同。还用水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侧面描写涧石的奇特。又边用两个反问句,抒发了罗床涧中,水流声响于其下,木石荫蔽于其上,此乐何极的情趣。
四、重点字词一词多义书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名词,书信)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名词,书籍)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动词,写作)过 故山殊可过(动词,过访,游览 )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这里活用为动词,犯错) 孔子过泰山侧(动词,经过) 还,不过三十日(动词,超过)步 步仄径,临清流也(动词,走过) 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名词,脚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名词,举足两次为一步)矫 白鸥矫翼,露湿青皋(动词,举起)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动词,假传(命令)> 矫枉过正(动词,把弯曲的东西弄直,这里引申为纠正。)因 因驮黄檗人往(介词,凭借)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副词,于是,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 不如因善遇之(介词,趁机)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介词,因为,由于)以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介词,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由于)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动词,以为,认为)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介词,凭,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语气助词,表时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相当于“而”)字词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故山殊可过。 过:越过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C.村墟夜舂,复与疏相间。间:疏远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矫:矫健解析:A“过”,过访,游览;C“间”,夹杂,交错;D“矫”,举起。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B.(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 (2)是故草木之发,如蒸气C.(1)步仄径,临清流也 (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D.(1)因驮黄檗人往 (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解析:A两个“相”均为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可译为“你”。B两个“发”均为“生长”义。C第一个“临”,走到;第二个“临”,面对。D两个“因”均为介词,凭借。答案:C
[教材实例解析]思路点拨
1.写景状物最忌单调平板,故作者常以“动”、“静”对比笔法,使文字更具情致,下列句子哪个属于这种类型 () A.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B.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C.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D.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解析:AC均写的是静景,B写的是动景,D既有静景(深巷)又有动景(狗吠),动静结合。 答案:D2.熟读了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哪一选项化用了本文中的语句?A.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B.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净,犬吠声如豹。(王思任《剡溪》) C.众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闲雅,无刻露态。 (袁宏道《游桃源记》) D.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解析:B化用“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水远火,明灭村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答案:B1、本题考查的是本文写景的主要特点:动静结合。目的是让同学们对此要能做具体分析。动静结合的写法,最常见的还是以动景衬静景,具体到本题是以声音来衬寂静。2、本题实际上是考查语言的。学习一篇课文,尤其是这样优秀的写景散文,对语言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善于引用或化用一些优美的文字,为己所用,就会慢慢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久而久之,也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因此,熟读甚至背诵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叫积累语言素材。
[研讨与练习释疑]解题规律
一、这两段文字是:“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水远火,明灭村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山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一段实写冬景,一段虚写春景。给我们的感受,可以谈景色给人的感受,这是从内容上的分析;也可以谈写作手法给你的启发,这是从艺术特色上分析。无论哪方面,要做到具体分析,言之有物。二、1、正好 2、完 3、从前 4、这里 5、写三、最重要的相通之点是:都有动静结合的特点。 《鸟鸣涧》以“桂花落”“月出”“时鸣”反衬山谷的寂静。《鹿柴》以“人语响”反衬山空、山幽。《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转”和“日”用得巧妙: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程资源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雨霖铃》教案 |
下一篇文章: 白马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