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将一件事分解为单纯的单元,依科学管理精神确有利于找到所谓“最佳的”工作程序,让实际工作者可以按部就班地做,还可以获得协调一致的效果,在工业社会生产或操作系统下,分工乃是让工作者配合机器的作业程序,成为其中的一部份或配角,让机器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然而,令人关切的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人将显著地自机器操作系统退出,这不但包括工厂生产自动化的发展,也包括白领工作者所担任的文书性和重复性工作。这种工作愈来愈多自管理工作转移到工程和信息技术领域,换言之,他们巳自“不可程序化”领域转移到“可程序化”领域,因而不再是“管理”的重心。
但是这并不代表今后属于管理的工作缩减或变为不重要。而是说,由于今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愈来愈靠创新和创业的能力,使得管理的重心和对象转移到如何培育和激发这种创新和创业的能力上。问题在于这种能力是“不可程序化”的,无法分解为单纯和标准化的单元;他们既不是重复性的,也没有方法事先找到最佳方法可用以规定工作者必须遵守照做。这时,在本质上,管理的重心不在于工作上,而在于工作者;对于所谓知识工作者或内部创业者只要给他们以方向的指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激励,并给予支持和资源条件,让他们或一个团队自己全盘负责成果。至于怎么做,乃是工作者自己的事。反之,如果仍然想要照当年科学管理所要求者,将他的工作事先分工,并规定他们照一定的工作方法去做,则要想获得良好的绩效,可说是缘木求鱼。因此在知识经济下,所称管理的分工原则在许多状况下是必须予扬弃的。
规划是“谋定而后动吗”?
自古以来,人们就熟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所谓“预”,即事先经过一番周详之思虑与规划。同时,古人亦诫知“谋定而后动”的重要性,此亦即:有了计画再采取行动,以减少差误。凡此,都和管理理论所强调的“规划”相吻合;尤其和所谓的“策略规划”在精神上有相互贯通之妙。
事实上,在上述道理的背后,似乎存在有几点假定:第一、未来是可预知的,因而一机构可根据预知之状况有所准备;第二、规划和行动是可以分开做的。因此,先有计画,然后才采取行动;第三、预测和规划是由专业幕僚或专家--而非负行动或业务责任者--所担任。在实务中,组织中一般都设有“企划”或“规划”部门,就是属于上述幕僚或专家性质的单位。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上述假定都面临之极大挑战。我们从杜拉克所声称的“不连续时代”到葛洛夫(Andy Grove)提出的“十倍速时代”;再从奈斯比(John Naisbitt)所形容的“全球吊诡”到韩第(Charles Handy)所强调的“非理性时代”,这些杰出的学者和未来学家所共同强调的,就是这个世界巳非往昔那种可以“鉴往而知来”的状况。企业对于未来的规划,基于所谓“策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之成份远大于“事先规划”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