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言,这应反映在课程(curriculum)设计上,在此所谓课程,基本上乃由某些“课目”(courses)所组成。如果将课目视为零组件,则课程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或产品。学院所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课程而非课目。每一课程基本上代表某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它可能属于专业性的,也可能是产业性或是组织性的界定。这方面就如行销学中所称的“巿场区隔化”与“目标巿场”的选择;不同学校尽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以配合今后职场上不同的需求。
多年以来,我们管理学院在这方面不是没有课程的设计。首先,这种课程设计以系所为单位,不但是制式化的,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同构型太高,显然不能符合职场上的多元需求。其次,课程中的课目构成是否属于有目的之有机组合?或是沿袭下来的混合?也都值得探讨。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每一门课都有最好的教师和教材,但就同学几年所学的课目整体而言,却可能缺乏良好的综效(synergy)。在此并非说,这一学习过程没有用,而是说,同学和学校双方所投入的,并没有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如果将“行销导向”应用于管理学院,各个学校应有自己的独特定位(positioning)--这不是策略行销的应用吗?然后开发不同的“学程”(programs)以配合职炀上的不同需要。这学程中的课程不但可以跨越传统的系所界线,还可以纳入管理学院以外的资源。譬如一位广告专业人才所修习的课目可以来自管理、传播和设计三个领域。
如果再进一步,从以“区隔巿场”为对象走向“顾客导向”(customer orientation),则课程或学程还可以配合不同顾客--包括机构性客户与消费者客户--提供“量身订制”(customized)的设计。近年来,有少数企业委请大学提供所谓“企业内MBA”课程,也可视为这种B2B的人才培育服务。
所谓将行销观念应用到像管理学院这种非营利组织,不应该只限于刊登广告、提供奖学金或保证就业机会这一“销售”(selling)层次,真正的行销导向应该自学程开发这一层次努力才是正途。
什么是“统理”(governance)?为什么一个机构能否成功发展深受“统理结构”和“统理机制”的影响?先看两件事:一是这些年来台湾有一家在电子零件物流做得十分成功的公司叫做“联强国际”;一是欧洲管理教育不能像美国大学中一样蓬勃发展原因。尽管这两个事例,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而且在性质上,一是企业,一是教育,好象是南辕北辙,但是他们的发展和限制都和“统理”有关。
首先,联强国际是属于台湾神通计算机集团内的一家上巿公司。当年神通主持人要进入电子零件物流这一产业,采取和当时世界上在这产业内最大的公司LEX合作。由于神通计算机是一家以生产为主的公司,它的思考和经营方式和物流是十分不同的,如果将物流事业设在神通计算机下面,做为一个部门或子公司,则必将和母公司格格不入,处处受到限制,也必然会发生难以充分配合LEX策略联盟的做法。因此公司当局决定将联强国际成立为一家独立公司。否则,不管联强国际负责人是多么能干,也将难以发挥。这一决定,看起来好象很简单,但是影响却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