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兼顾规模与弹性的要求?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企业之生产力以及竞争优势,常被认为和其规模大小存在有密切关系,所谓追求“规模经济”已成为企业经营之基本法则之一。规模经济所能创造的种种利益,包括:降低成本,支持大规模之行销与品牌活动,尤其对于日益增加之产品与技术研发投资,提供一必要之条件,有关规模经济之利益,一般多已知详,不必在此赘述。
问题在于:随着规模扩大,在一级状况下,将需要大量人员和庞大的组织,随之而来的是繁复的组织结构和规章程序,因此,所付出之时间和成本代价极为可观,这种代价之高低,反而成为决定企业在和竞争优势之主要因素。关键在于外界环境之迅速改变,已达到韩弟教授所称之“非理性”(unreasonable)和杜拉克(Drucker)所称之“不连续”(discontinuous)时代之状况,在这种状况下,过去那种“谋定而后动”或“鉴往而知来”所经营理念和方法,例如,预测和规划技术,已无法因应,而要依靠一企业所能发挥之弹性反应,事后反应也不足够,而要掌握先机的创造能力,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创新并非指技术研发和知识本身,而是指取得和应用知识和技术能将其转变为市场价值的能力。
经营一现代企业,一方面有赖适当之规模,而所谓适当的规模在全球化趋势下,常意味是相当庞大,我们可自近年来企业层出不穷之购并和策略联盟见其端倪,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求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充沛的创新精神。在传统的观念中,这两方面所要求在相当大程度内相互冲突地,庞大的组织的问题即在于缺乏弹性和前此所称之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则又失之缺乏必要规模和资源条件。理想的状况,即如何使一企业能兼具规模和弹性的优点。
事实上,今天成功的企业已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做法和经验,譬如在组织内部采取具有自主性之团队赋予其责任与资源,以满足其顾客需要--而非达成上级之意旨与政策为依归。在对外方面,一企业将不属于自己核心专长之活动,尽可能外包中卫体系或透过策略联盟关系,放弃包办一切的作法,以增加本身经营上之弹性。
四、
为什么“领导”会和“管理”分道扬镳?
在传统观念中,每视“领导”为“管理”的一环节或一构面;所谓“管理程序”,包括了规划、组织、用人、领导以及控制等各种“管理功能”,彼此配合,发挥“管理效能”。这一观念模式,一般可说是耳熟能详。
然而,近些年来,我们也发现有一趋势:似乎将“领导”与“管理”对立起来。譬如说,当代管理学大师约翰˙科特(John Kotter),不只在一篇文章中强调:“领导”与“管理”是两套截然不同--尽管是相辅相成--的行动体系,各有其特有功能及活动。而且指出,当今美国企业所患问题,即在于所谓“管理过度,而领导不足”。再者,许多一流管理学府都声称,他们在教育上的使命是:“培育领导者,而非经理人”。再如近年一部脍炙人口的管理名著,即以“走向不需管理的管理”(Managing Without Management)为名。从以上所显示的发展趋势看来,究竟“管理”出了什么问题?又为什么“领导”成为凌驾“管理”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