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们的价值并不在于知道工具怎么用,而是在为企业的一个新体系建立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是完全以数据为原料,以复杂流程为组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CIO,标准的说法是企业的首席信息官,通俗的说法是信息主管,实际的人群是信息部经理、信息中心主任以及在传统或者现代企业里面主要工作范畴与IT高度相关、纯IT任务占工作比例又相对比较少的人。定义似乎不怎么重要,但是这个人群已经日益凸现,渐渐成为耀眼的一族。
我也是这族中的一员,起先对CIO工作的认识和许多人是一致的,他们是以软件项目实施以及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使命的人群。随着工作的深入,发现情况不是那么简单,继而发现他们的使命还是比较复杂的,也是神圣的。
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诞生出这个族群,他们的劳动对象不是土地,不是物质产品,甚至也不属于精神产品,是叫做知识、信息的东西,他们的劳动工具不是锄头,不是机床,是叫计算机的东西,他们的生产方式超越了工业生产从手工生产→大量生产方式→JIT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 敏捷制造方式的过程,现在还不好全面透彻地定义这个方式到底是什么,只好用“新经济”下的生产方式来表达。
这个族群的影响正在加剧中,信息化工作开展有一段时间的企业领导发现,信息中心的有形资源量化起来非常方便,占总资产的份额并不是很大,但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却越来越大,有时候网络系统暂时中断,整个公司的管理人员突然觉得无事可干,停上1~2天,那大家简直就会来“造反”。
这样的依赖不仅仅来自于许多工作进入系统之后,很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发生的变化,还来自于企业资产积累方式的变化—一个企业四五年中积累的数据,是累计上万个人日的劳动所攒下的,不仅可以非常便利地追溯以前的工作,还可以在数据中挖出非常有价值的系列信息和情报,更实际地指导今后的工作。
当知识与信息成为企业工作的重要要素的时候,传统要素结构下的惯性还没有消除,甚至还有所增强—以前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成本比较高,现在则是相对低廉,传统的工作岗位贡献率相对以前越来越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国内企业信息化正在上演这一幕。
信息化的效用在不同的企业里面由于领导者的认识差异而显著不同,它的本质作用掩隐在浮杂的IT表达方式下,IT一直以技术的身份处于需求的上游,与它的应有贡献相比,只是星星点点地以应用的方式流向现实的下游。
我们现在所见的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尴尬就是上面的原因形成的,其中的当事人自然不能逃脱尴尬的“待遇”。就像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中开始萌芽的情况一样,信息化现在给人的最大的体验是工具的变化,而不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对象的变化,许多CIO也甘于把自己作为工具的监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