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济学_人物
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TAG标签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外人物分类索引 > 经济 >
 

比较经济学

时间:2008-10-10 13:37来源:中国哲士网 作者:liuyansheng 点击:
比较经济学是以不同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道路、不同经济管理和决策方式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通过比较分析、衡量优劣、判明利弊、总结经验等方式方法,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制定有关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它的
  


    比较经济学是以不同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道路、不同经济管理和决策方式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通过比较分析、衡量优劣、判明利弊、总结经验等方式方法,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制定有关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它的着重点在经济理论方面,但也涉及许多与应用经济学有关的问题。

    比较经济学的兴起于二十世纪30年代 ,与西方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有密切的关系。

    1929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在经过长期的激烈争论之后,国家干预主义逐渐占据了上风。美国、瑞典、英国、法国、德国等相继采取对经济的国家调节。为了把这种国家调节同传统的市场经济制度进行对比,就迫切需要把比较经济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并使之在理论上系统化。

    另一方面,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可行的。这就给20世纪20年代内资产阶级经济学界长期进行的所谓“社会主义论战”作了结论,从而使一些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空想”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感到有必要对两种制度重新进行比较研究。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假定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采取过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而采取适度的“市场经济”,是否可能解决资源配置不当和浪费,提高经济效率 呢?于是,对不同的经济模式的比较研究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兴趣。

    比较经济学的较大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西方殖民体系的解体和民族独立国家的产生,为比较经济制度和比较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继续对不同经济模式和不同经济调节方式进行比较研究而外,经济学家们还对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进行广泛的比较,试图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影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的比较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把一国的有利条件同外部的有利条件结合起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寻找一条适合于一国的有利经济发展的道路。

    1966年,伊斯特林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是否需要对不发达状况进行历史的研究》一文,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就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的不发达状况的再现,这样就扩展了比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使比较经济学不限于同时代各国的“横向”的比较研究,而且也包括了不同类型经济的跨时代的研究、“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