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比较经济学的发展称为第一阶段,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初20年的发展称为第二阶段,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比较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的特征是把不同经济模式、不同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同不同经济政策目标、不同福利水平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就这些领域本身而言,研究也比过去深入得多了。
6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主要国家普遍发生了停滞膨胀,少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在某些工业品的国际市场上成为西方主要国家的有力竞争对手,若干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则十分缓慢,从而各国之间的收入恳殊程度扩大了。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内,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实行了经济体制的部分改革或较大幅度的改革,市场调节的作用受到了重视,这种情况也成为这一阶段比较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
比较经济学的研究要受经济学一般理论的指导,但经济学的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一般理论,这样,一般理论上有分歧的经济学家关于比较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很难综合到一起,难以形成一种比较完整而又具有综合性的比较经济学理论体系。
比较经济学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研究领域。各种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发展道路、各种不同的国民经济管理和调节手段的比较,属于宏观的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围;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方式、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厂商活动和消费行为的比较,属于微观的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围;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各种不同的权力分配形式和价值判断准则的比较,则又属于制度-结构的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围。要从理论上把宏观的、微观的、制度-结构的比较经济学研究综合到一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较经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边缘性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涉及经济学各个方面的研究,而且涉及经济学以外的其他许多学科的研究。例如,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的比较研究,就与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有关。
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目前仍存在较多的困难。其一是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不同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如何进行比较的问题至今并未解决。即使不同的国家以同一种核算体系,但由于各国经济的产品结构不同,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不同,商品经济与自给经济所占比重不同等原因,以同一种核算体系计算出来的各国国民收入的比较,仍是有争议的。在对各国经济中所遵循的价值判断准则、各国生活方式和福利水平进行比较时,所遇到的困难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