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说来,这种发展涉及语意和定义的问题。被认为是“过度的”或“不被需要”的“管理”,乃指在工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与建立在后者基础之上的实务。具体言之,早期的管理所针对的,主要是“物”或“事”的管理;前者如机器设备、原物料、零组件或资金,后者如操作程序与方法。大致说来,由于这些被管理的对象是较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与可数量性的。因此,可透过科学的数量分析与实验,发现“最佳方法”,订定明确而具体的步骤,例如分工,标准化作业程序与规范等,要求工作者遵守实行。这套传统的架构与程序,多年来被认为就是“管理”;其精神在于追求稳定、效率和纪律。
然而,随着时代环境迅速改变,进入所谓“知识经济”,其特质于人类--当然包括企业在内--为求创新,必须不断应用知识以发掘新机会,开发新产品和创新工作方法。在这情况下,如果任何企业或个人,仍然一味依赖既有的制度和方法,不管当初是多么好,也将遭受淘汰的命运。换言之,在创新时代中,一个组织能否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在于创新,甚至要颠覆过去的想法和做法。这和上述传统的管理观念是大相径庭的。
人们发现,在这情况下最关键的要素,不是“物”或“事”本身,而是“人”--一种能够取得和应用知识的“知识工作者”。对于这种工作者的管理,乃是引导、鼓励和支持他们各尽所能,有效发挥其知识与能力,而非严格限制指挥和监督,由于这种针对人的管理和领导有较密切关系,因此以“领导”为名予以强调,以别于传统的“管理”,代表一种引领变革、支持创新的管理功能。
如果我们自这种新的策略层次以认识新时代的管理任务,则“领导”仍然是其中最具关键性的功能,它并不见得和“管理”是分道扬镳的。
挑战“分层负责、逐级授权”的迷思
多少年来,人们垢病一个组织缺乏活力、效果不彰,常认为其根源在于未能实施“分层负责、逐级授权”,使得各级主管只能奉命或依规定办事,未能有较大自主权和弹性以发挥其判断和创意能力。在相当程度内,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但是,问题在于加上“分层”和“逐级”这两个限制条件,反而使“负责”和“授权”大打折扣。
所谓“分层”和“逐级”,事实上,乃以一“层级结构”(hierarcheal structure)的组织为前提。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各级单位之目标或任务乃随层级分割和统辖,好的方面是如臂使指、系统分明,而且各下级单位在一定之工作范围内可以获得专精和熟练的效果,基本上这些利益代表科学管理的精髓。但是也增加了配合协调的复杂性和困难度。不过在于一静态环境中,后一问题可经由事先设计减少其严重性,但是在动态环境下,各前线单位如为配合变动需要而自主调整其工作内容与方式,则必将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混乱状态。一般情况下,为了防止这种状态的产生,各前线单位仍然需要向上做请示,费时周折、缓不应急。因此,在分层和逐级的架构下进行授权,事实上有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