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定定律,不论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生成热总和不变(俄国 盖斯)。
在电解时,发现臭氧(瑞士籍德国人 桑拜恩)。
1841年
提得纯铀(德国 佩利戈特)。
开始使用锌—碳电池(德国 本生)。
1842年
从苯制得苯胺,后即用作染料(俄国 齐宁)。
1843年
辨明原子,分子和化学当量之间的区别,并提出它们的定义(法国 劳伦脱)。
发现化学元素铒和铽(瑞典 莫桑得尔)。
认识到含碳长链同系物因链长变化而引起物理性质渐变的规律(德国 柯普)。
1844年
发现化学元素钌(俄国 克劳斯)。
1846年
从化学当量与气体密度的测定,证实氧、氮、氢分子必定由两个原子组成(法国 劳伦特等)。
1847年
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意大利 索勃莱洛)。
1848年
提出晶体结构的十四种空间点阵的理论(法国 布雷维斯)。
1848—1855年,首次将外消旋的酒石酸分离为左旋和右旋两种,开始用机械的、生物学的、化学的三种方法来分离葡萄酸中的两种异性体。初步认识到物质的旋光性是由分子形状的不对称性引起的(法国 巴斯德)。
1848—1849年,发现脂肪伯胺、仲胺、叔胺,其性质类似于氨,并从而证明氨的最简化学式。(法国 沃尔茨,德国 奥·霍夫曼)。
1849年
制得第一个金属有机化合物(锌乙基化合物),是后来提出原子价概念的实验基础之一(英国 弗兰克兰特)。
1850年
用旋光计研究了糖在不同浓度、温度和酸催化下的转化,得出转化速度的数学表示式,并指出其他同类型反应的方程形似也相同,开始了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法国 威尔汉密)。
制得醚,认为醚、醇、酯、酸都属于水的类型,提出复合类型论,从而证明水的最简化学式。开始用“中间物”的概念来解释硫酸在从醇制醚过程中的作用,它是研究反应机理的一个重要观念(英国 威廉逊)。
1850—1852年,提出元素分类的公差说,从有机同系物的思想出发,认为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在化合量上具有近于确定的公差(德国 佩坦柯费,法国 杜马)。
1851年
用甘油和脂肪酸合成油脂,发现酵母可转化醣为醇(法国 拜特洛)。
1852年
证明朗伯特光吸收定律也适用于溶液,并指出光吸收与浓度的关系,为比色分析法奠定基础(德国 比尔)。
1853年
发展有机结构的类型论,它属于一种机械的分类法(法国 热拉尔)。
从锑、砷、磷、氮仅能结合确定数量的有机基团出发,认识到一个元素原子能和另一个元素原子化合的原子数目是一定的,这是初步的原子价概念,是经典价键理论的开端(英国 弗兰克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