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华莱赫,对大量重要天然产物,尤其是香料等进行结构测定,发现它们都具有萜的结构,称为异戊二烯规则。
1910年
英国科学家索迪,提出同位素假说,后又提出放射元素位移法则,放射化学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法籍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提出高能辐射的初级化学过程全是形成离子的观点。
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惰性气体放电,开始生产霓虹灯。
1911年
提出电解质离子在半透膜两边平衡的理论,这种平衡是生物化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英国 唐纳)。
发现用特种细菌可以合成丙酮、丁醇等化合物,这是微生物合成的早期工作,以后被用到合成配尼西林、维生素B12等 (以色列、英籍俄国人 维茨曼)。
推得球形粒子流体力学的粘度公式,即被用于胶体(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1912
发现硫化锌晶体X射线衍射,证明了X射线的波性,促进了近代结晶化学的发展(德国 冯·劳厄等)。
提出范德华力是偶极间引力的学说(德国 刻松)。
1911—1913年,确立了有机物的元素碳、氢、硫、氮、磷等几毫克的微量元素分析法(奥地利 普雷格尔)。
提出光化当量定律(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1913年
提出由 粒子散射求得的原子核电荷,可能决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后即为摩斯莱所证实(荷兰 范德布洛克)。
从X光谱发现原子序数定律,是周期律的一个重要进展,并从而开始建立了X射线光谱学(英国 摩斯莱)。
1909—1913年,发明氨的铁催化合成法,投入生产。并以合金钢代替碳钢,解决了高温高压下钢材脆裂的问题(德国 哈伯、波许)。
1913—1918年,开始用示踪原子于无机化学分析,测定了最难溶无机铅盐的溶解度(丹麦籍匈牙利人 赫维赛)。
分离出花色素——花青甙,并阐明了花色素因酸、碱条件不同而引起花的颜色的变化(德国 威尔斯塔特)。
发现组成可变的金属间化合物——“柏托雷体”(俄国 库尔纳可夫)。
发明晶体反射式X射线谱仪,提出X射线反射公式,用于结晶的结构分析。证实在氯化钠晶体中并没有单个的氯化钠分子,而仅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英国 布莱格父子)。
重新精确校定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从不同矿石中,测得铅原子量不同,支持了同位素理论(美国 理查兹)。
发现存在于脂肪中的维生素,从此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美国 麦克可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