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铬不锈钢开始获得实际应用(英国 哈德费尔德)。
发明高压加氢催化法,使重油、煤转化为高辛烷值的燃料、优质润滑油、甲醇等,并实现工业化。发明裂解木材成简单分子,进而通过化学反应产生醇和糖(德国 伯戈斯)。
1914年
发展了精确测量X光波长的技术,从而发现每个元素 X光谱,支持了波尔的原子壳层模型(瑞士 西格朋)。
1915年
1915—1917年,分别制备战争用毒气,如氯气、光气、芥子气等(德国 哈伯,英国 泡帕)。
1916年
发明粉末法照得X射线干涉图来测定晶体结构,后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荷兰 德拜、谢勒)。
提出经典价键理论的电子学说,以惰性元素外壳电子“八数群”或“八偶律”为基础,指出两原子化合时等或不等地共享电子对,以满足2、8的惰性电子壳层,开始以电子论统一了共价键与离子键(德国 柯塞尔,美国 吉·路易斯)。
提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理论(美国 兰米尔)。
通过对带极性基团烷基同系物表面能的测量,提出表面膜的分子定向说(美国 兰米尔)。
发现加钴的钨钢具有强磁性,开始了新型磁合金的研究,后即制得具有强磁性、耐蚀、耐震、耐温度变化、价廉的铅镍钴磁钢(日本 本多光太郎)。
1917年
发现化学元素镤(德国 哈恩、迈特纳,英国 索迪等)。
1918年
1918—1923年,提出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英国 沃·路易斯)。
1919年
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和碳化物碳化学公司从石油裂化气制造异丙醇,是石油化学利用的开端。
提出链反应理论,认为在链式反应中每个反应的活性中心,可以连续地引起许多分子(如一万到百万)的反应,用以解释光化、爆炸,以及后来的加成聚合等许多反应(丹麦 约·克里斯琴森,德国 能斯脱)。
将共用电子的观念推广到配位化合物(即络合物),指出配位键的两个电子可以来自同一个原子(英国 西奇维克)。
引入电子等排物的观念,认为有同数目电子的分子可有基本相同的电子结构,这是分子轨道概念的雏形(美国 兰米尔)。
1920年
提出高分子长链的概念,认为淀粉和纤维由葡萄糖失水,蛋白质由氨基酸失水缩聚而成,打破长期以来把高分子看成由许多小分子缔合成胶束的观点,促进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德国 斯托丁格)。
提出范德华力是诱导偶极间引力(荷兰 德拜)。
发现乙烯能自行结合成四碳、六碳的化合物,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橡胶性质的巨大分子,对支持斯托丁格高分子理论及发展合成橡胶起了重要作用(美籍比利时人 诺威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