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用金属氧化物从石油中除硫精制汽油的方法(美籍德国人 弗雷许)。
1888年
提出弱酸的稀释定律(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
发现胆甾醇苯酸酯于145.5摄氏度为混浑粘性的熔体,到 178.5摄氏度转为澄清,后即证实是由于液晶结构引起(德国 赖阴尼策)。
1888—1889年,开始生产与出售照相机,应用了赛璐珞作照相底片,照相术才获得广泛应用(美国 伊斯特曼)。
1889年
首次合成硝酸纤维人造丝,并投人生产(法国 查唐纳脱,德国 约斯特、卡多雷特)。
提出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式,并提出反应过程中形成活化络合物和反应活化能的概念(瑞典 阿累尼乌斯)。
提出电离溶压理论,从热力学导出电极电位公式。提出盐的溶度积理论,用以解释沉淀现象(德国 能斯脱)。
1890年
提出液晶概念并把液晶分为晶状液体,液态晶体两大类 (德国 雷曼)。
人工合成葡萄糖,认识到葡萄糖、果糖、乳糖、山梨糖等化学式相同,但有醛糖与酮糖之分。指出糖有D、L两种,生命组织中的都是D型。确定了嘌呤的结构(德国 埃·费歇)。
1891年
1891—1893年,提出分子结构的配位学说,是无机化学和络合物化学结构理论的开端(德国 阿·维尔纳)。
1891—1893年,铜铵纤维人造丝试制成功,用作纤维及白炽灯罩芯(德国 弗雷梅里等)。
提出物质的各组分在平衡的两液相中的分配定律(德国 能斯脱)。
1892年
发明高于3,500摄氏度的高温反射电炉。用于制备电石、铝、钨、金刚砂等重要难熔物质(法国 莫伊桑)。
发现含烃基的有机物具有相同的红外辐射光谱,这是红外辐射谱用于分子结构分析的开始(荷兰 朱利叶斯)。
利用隔膜法电解食盐制备氯碱(英国 哈格里佛)。
发现除一氧化碳外的异氰酸酯和异氰化物等“二价”碳的稳定化合物,和凯库勒的四价碳学说有矛盾(美国 尼弗)。
发现有机化合物反应时的空间位阻效应(德国 威·迈耶尔)。
1893年
研究成磺酸纤维素(粘胶丝)的制造方法,并投入生产(德国 克鲁斯、贝范、毕特尔)。
1894年
发现化学元素氩,认为它是属于周期表中最后的一族惰性元素族中的一个元素,预计了其他惰性元素的存在(英国威·雷姆赛、瑞利)。
1895年
发现化学元素氦(英国 威·雷姆赛)。
提出“唯能论”,认为“物质仅仅是各种能量的空间集合 (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