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电解时,不同离子的移迁速度是不同的,否定了格罗杜斯各种离子等速移动的看法,并称为离子的迁移数(德国 希托夫)。
1854年
研究了氢加氯形成氯化氢的光化反应,发现氯化氢的生成正比于光强与曝光的时间,以及被吸收的光正比于化学变化的光化吸收定律,并注意到光化学的诱导效应。提出碘量分析法(德国 本生)。
1856年
从煤焦油中获得第一个人造染料——苯胺紫,从此煤焦油工业逐步形成(英国 珀金)。
1857年
用分子和离子处于动态平衡的观点来解释电解质的导电现象(德国 克劳修斯)。
提出混合状式说,证明沼气是甲烷(德国 凯库勒)。
1858年
确定碳原子为四价,并提出碳—碳可以自行相连成碳链,碳链学说成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开端。开始应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英国 古柏,德国 凯库勒)。
提出从分子量求原子量的方法,准确测定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分子学说(意大利 坎尼柴罗)。
1859年
提出每一化学元素具有特征光谱线,为元素发射光谱分析奠定基础,并用以研究太阳的化学成分,证实太阳上有许多地球上常见的元素,说明天体、地球在化学组成上的同一性(德国 本生、基尔霍夫)。
1861年
提出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肯定分子结构的可知性,解释了同分异构现象,从分子的结构来说明分子的性质,并预示合成的途径(俄国 布特列洛夫)。
1859—1861年,利用分光镜发现化学元素铷和铯(德国 本生、基尔霍夫)。
发现化学元素铊(英国 克鲁克斯)。
提出制造纯碱的氨碱法(比利时 索尔维)。
1862年
进行液体扩散的研究,提出胶体概念,区别了溶液和胶体之间的不同。开始了胶体化学的研究(英国 格累姆)。
1863年
发现化学元素铟(德国 赖赫、希·李希特)。
制得第一个偶氮染料(德国 格里斯)。
提出元素的螺旋图形分类法,图中按原子量排列,相似性质的元素能有规则地重现(法国 坎柯图)。
1864年
提出化学元素的八音律分类法。指出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第八个元素重复第一个元素的性质(英国 纽兰兹)。
1865年
人工合成第一个热塑性塑料赛璐珞(德国 派克儿)。
1866年
设计了本生灯,利用灯焰的不同部分来检定许多矿物的组分(德国 本生)。
1867年
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及摇摆式的假说(德国 凯库勒)。
提出化学反应速度同反应物浓度成正比的质量作用定律以及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等概念(挪威 古德贝克、伐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