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在这场战役中之所以能“知战之地,知战之日”主要在于他在战前便已有“定画”。针对杨么善水战的特点,决定采用以水寇攻水寇的谋略使其就范。他先命黄佐招降杨钦来降,这就初步瓦解了杨么的阵营;之后又设计与杨么在水上对阵。“伐君山木为巨筏,以腐木乱草上流而下,遣善骂者挑之。”使杨么的水军优势一一殆尽,最后被岳飞所打败。
三、以少胜多,善出奇兵
以少胜多,善出奇兵,是岳飞用兵的一大特色,他将孙子的“任势”和“奇正”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孙子认为:势,就是充分发挥将帅的指导能力,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作基础,造成一种猛不可挡,压倒敌人的有力态势。他认为在这样的态势下,士卒就会勇猛无比,部队的战斗力就可得到充分的发挥,好像激流漂石,滚圆石于千仞高山那样。因此,他要求将帅把注意力放在“任势”上。而“奇正”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他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亦即打仗主要靠出奇制胜。只有善出奇兵,才能打胜仗。
在张所部下任武经郎时,岳飞“从王彦渡河,至新乡,金兵盛,彦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岳飞在敌众我寡和毫无援兵、援粮的情况下能“独引所部鏖战,”并处变不惊,是“任势”和“奇正”理论灵活运用的结果。
康王即位三年时,“贼王善,曹成,孔彦舟等合众五十万,薄南熏门。飞所部仅八百,众惧不敌,飞日: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金人再攻常洲,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岳飞在用兵时,善出奇兵,善以少胜多,即使是在极为危险的境况下,也能“斗乱而不乱”“形圆而不败。”在营造取胜的态势时,“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所以,他能在整个战役指挥中形成“如转圆石于千刃之山”那样的气势,最后将敌人打败。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是孙子关于谋攻问题的一段著名论述。对这一著名主张,岳飞运用得也是得心应手的。征讨张用时,岳飞先以书谕之曰:“吾与汝同里,南熏门、铁路步之战,皆汝所悉。今吾在此,欲战则战,不战则降。”用得书日:“果吾父也。”遂降。
奉命招捕杨么时,“先遣书谕之。”贼党黄佐曰:‘岳使节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使节诚信,心善遇之。’遂降。飞表授佐授武义大夫。单骑按其部,拊佐背日:‘子知逆顺者,果能立功,封候岂足道?欲复遣子于湖中,视其可乘者擒之,可劝者招之,如何?’佐感泣,誓以死极。
绍兴五年,岳飞与各路人马欲“直抵黄龙府”时,金王朝将士内部出现了极大的恐慌,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金统制王镇、统领崔庆等皆率所部降。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
在这几次战例中,岳飞皆能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融入到用兵的谋划与行动之中去。对张用,他采取攻心的战略。一方面以“同里”的身份缩短与其对话的距离;另一方面又以闻名天下的两次战役促其认真思考。在此基础之上,极为明确地指出了摆在张用面前的两条路:或战,或降,早做决断。而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在岳飞致书的话语后面已交代得极为明白。于是,张用不战而降;绍兴五年,岳飞与各部人马不断频传抗金捷报时,他的威名也使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马上就要变为现实,金帅、金统治、金将军等人或等待归降,或率所部降,或准备“内附”。这些均说明岳飞的谋略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五、用间仁义圣智
用间,是孙子极为推崇的一种谋略。用,使用;间,间谍。他认为,英明的国君,良好的统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而成为超出众人之上的,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事先了解敌情。而要事先了解敌情,就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谁是了解敌情的人呢?这就是间谍。因此,他提出,“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所以,军队中的亲信,没有比间谍再亲信的了,奖赏没有比对间谍的奖赏更优厚的了,事情没有比用间谍更机密的了。“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岳飞对用间理论是了然于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