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说,文天祥从少年步入青年时代,曾在赣县白鹭乡吉塘村生活、读书,并且考取县试头名秀才。怀着对文天祥无比崇敬的心情和对历史的浓厚兴趣,笔者专访了吉塘村。
在当地民俗讲解员小钟的引导下,笔者与一好友从白鹭乡沿鹭溪河而上,步行5公里,到达了吉塘村。我们找到了文天祥少年时代就读的私塾遗址。原屋早已倒塌,仅存一堵断墙。从残存的屋基和条石铺砌的石阶还可看出这屋原本规模不小。近年,吉塘村民在原址的后厅位置建了一间厅房,起名“诗礼堂”。这间土木结构的厅房虽然简陋,堂中悬设的堂匾和木联也是新制的,字体笔力刚劲,据说是完全依照原物复制。
淳朴好客的吉塘人看见有外地人来访古迹,主动上前介绍自己了解的故事,他们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他们告诉我们,老祠堂的木联已归县博物馆收藏,正门的石匾还在村里珍藏呢。于是我们被带到村民陈祥喜家里。
陈祥喜是个忠厚善良的客家人,一听我们的来意,便神采飞扬地给我们讲起令每一个吉塘人自豪的文天祥少年的故事。
远在几百年前的宋朝某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在吉塘村陈氏祠堂门外,昏倒一个奄奄一息的少年。村中乐善好施的陈殿升路过,见那少年头上环绕祥光,认定此人不凡,赶紧救起。待少年醒后,细问来历,方知此少年名叫文天祥,年方12岁,庐陵富田人,为寻找因屡试不中功名而背井离乡的父亲,辞母独自踏上了艰难困苦的路程,一路打听,一路乞讨到此。陈殿升听后,拉着文天祥来见正在私塾讲课的先生文革斋。文革斋正是文天祥之父。父子相见,悲喜交加。文天祥不辞辛苦寻父的孝举,一时传为佳话。陈殿升留下了文天祥,让他一边放牛,一边伴三子读书。文天祥劳动勤快,聪明好学,三年之后,文天祥和陈家三子陈庭训参加县试,分别以第一、第二名考中秀才。他们在吉塘继续攻读。几年后,文天祥要随父返回故乡,临别,陈殿升重金馈赠文氏父子。德佑年间,文天祥中状元,后放任赣州知府。他为了报答吉塘村乡亲父老知遇之恩,亲临吉塘致谢,并亲笔题赠“文星聚奎”的石匾和“昔日韦布来章贡,今朝紫袍登颖川”的木联给吉塘村留念。
陈祥喜讲完故事后,叹息颖川堂久经年代,未能保存下来。他有心把“文星聚奎”的石匾珍藏在家中。我们在他家楼阁上见到此石匾。
谢别了陈祥喜一家,我们又再到颖川堂遗址,拍摄了一些遗址的照片作资料,回味着文天祥的故事。离开吉塘村之前,我仰望着传说是当年文天祥种下的一棵樟树,此树如今枝繁叶茂,我想,它多像许多伟人共有的一种精神:百折不挠,永远向上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