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Y >> 一夜的工作 >> 正文

 

深情缅怀 真情表达──有感于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

深情缅怀 真情表达   ──有感于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天宁小学 任雪琴       《一夜的工作》本课叙述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课文记叙的是平平常常的事,说的话,都是普普通通的话,全文没使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夸张的句子,几乎没有任何铺陈、点染。然而对于周总理那个年代离现在这批小学生比较久远,他们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还难以理解。王老师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就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不时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一、课始铺垫,用“情”搜集

  课始,王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述说着:“1998年3月5日,在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宋小名诗人怀着无限的崇敬,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课件在周恩来的大像边上出示这首诗──《你是这样的人》。)

  学生读着诗句,那字里行间包涵的情谊,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此时课前搜集的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形象地再现在面前,因此这时,王老师请同学们说说,读完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感而发,有的想起了周总理病危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有的想到了周总理最后一次手术前还念念不忘他人……这样,学生初步感知了周总理的伟大之处,为课堂教学时的表达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积极参与,用“情”表达

  本文语言朴实,但极具震憾力。王老师教学此文时扣住一个“情”字层层铺开,步步深入。

  1、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是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反复阅读文本中掌握语文的。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容,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王老师在学生把课文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总理一夜的工作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有的说“忙碌”,有的说“简朴”,还有的说劳苦、仔细、一丝不苟……这些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体会,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周恩来一夜工作的高度概括。在感悟这些词的涵义时,王老师请同学们确定印象最深的词,然后到课文中找到能说明这个词的句子,划出来。在体会“简朴”时,王老师能依“情”层层深入(“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学生找到这段文字后,王老师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当你读这几句话的时候,哪个词语引起了你极大的关注?”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都说是“如此而已”和“极其简单”,老师请同学们说说“简单”前面为什么要加“极其”,让学生通过入境地朗读,细细的品位得出是非常非常的简单。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影视中看到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联想──以前可能是谁住的,里面会有哪些摆设,学生头脑中很快浮现出曾经在影视中看到的场面,述说着宫殿的富丽堂皇:有红木家具,有金银珠宝,有名贵的壁画,有稀世珍宝……“而当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我们总理工作的地方,我们看到了──”学生动情地朗读起来,由于有了如此鲜明的对照,此时的朗读又多了几分敬佩,几分自豪……接着王老师又更深一层,“堂堂中国的总理,手中握有多少的权利,肩上扛有多大的担子,作为泱泱大国的总理,应该有些什么?”有的说按摩椅,有的说红木家具,名贵的……此刻王老师说:“你们想的一点都不过分,但是,你们讲的这一些都有吗?当这宫殿成了总理的住处──”学生又一次朗读文字,那是情感升华时的朗读,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在学生情感涌动之时,王老师再次引领同学们进一步感悟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东西:“但是,在这极其简单的背后,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不简单,那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把文章蕴涵的人文精神再现在大家面前,实现了语文是精神的语文这一内涵。最后再朗读体会“如此而已”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从而深层体会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的简朴。

  2、忘“情”想象:

    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的翅膀,把自己融入课文之中,自由地、忘情地想象。在本课的教学中,王老师能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抒情音乐中,通过教师充满深情的语言和一些特定的句式引导学生想象:“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在学生提笔畅想时,教师又深情地说:“做为新中国的总理,他关心着国家的政治、经济……”以此深邃学生的思想,挖掘文本内涵,凸显人物形象。“不知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吗?”“身为一个总理,应该为百姓办实事。”……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感受周总理人格的魅力,使文本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立了起来!

  3、传“情”说话:

    当学生对周恩来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崇敬的情感之后,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说”的冲动和需求,此时惟有一吐而快之。所以课堂上随时可以听到他们表达的心声:说伟人的不朽功勋,说人民对伟人的无比感谢,说人们心中无尽的思念……用“说”传达对伟人的爱戴,用“说”升华对伟人的崇敬,让真情“尽在其言中”。


三、拓展文本,用“情”展现

  王老师以“我们只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你凭什么说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一问题作为切入口,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并适时地向学生提供了总理逝世前几桩动人的事例,进一步丰满总理的人格魅力。在课文结束时,巧妙地结合音乐、诗和经过精心剪辑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对总理的热爱之情。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也使“大语文”学习观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一夜的工作,何其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深情缅怀 真情表达──有感于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秋天》课堂实录
    《秋天》说课稿2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
    何其芳的《秋天》
    何其芳《秋天》赏析(刘真福)
    何其芳<秋天>的理解
    《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秋天》课堂教学实录2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实录
    《秋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激活创新思维 拓展学习空间──《秋…
    秋天 练习
    《秋天》课堂实录
    《秋天》作者介绍
    备教《秋天》(何其芳)
    《秋天》说课稿3
    秋天(何其芳)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实录片段及点评
    《秋天》教案设计
    《秋天》说课稿
    秋天·教案
    秋天 何其芳 教案
    课文秋天研讨
    《秋天》练习设计
    《秋天》课堂实录
    《秋天》教学设计
    描写春、秋、冬、雨、山的古诗和名句
    《秋天》多音字辨析
    《秋天》形近字辨析
    《秋天》说课稿5
    《秋天》生字注音
    《秋天》重点难点
    《秋天》学法导引
    《秋天》课文简析
    《秋天》课文导读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词语解释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学习目标
    《秋天》词义辨析
    《秋天》中心意思
    《秋天》结构分析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说课稿4
    《秋天》教学杂谈
    《秋天》教案
    《秋天》课堂实录
    《秋天》素质教育新学案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后记
    《秋天》教学反思
    写给秋天
    雨前
    迟暮的花
    《秋天》课堂教学实录3
    《秋天》同步达纲练习
    秋天教学过程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典题例析
    回忆何其芳同志
    《秋天》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秋天》的意境美
    《秋天》电子教材
    《秋天》整体把握
    《秋天》研讨与练习说明
    《秋天》教学建议
    《秋天》教学建议
    《秋天》有关资料
    《秋天》参考图片
    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怎样朗读新诗
    以诗意解读诗意──《秋天》的教学案…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写作特色
    秋天的况味
    著名文艺理论家──何其芳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
    《秋天》教学设计
    古诗词中的“秋”
    秋天
    《秋天》语言特点
    《秋天》重难点突破
    《秋天》问题探究
    《秋天》语法修辞
    《秋天》课文借鉴
    《秋天》课标解读
    《秋天》教学设计
    何其芳的旧体诗
    《秋天》课时训练
    《秋天》教学设计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秋天》教学设计
    那么一种氛围──读《秋天》
    故都的秋
    《秋天》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