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
|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 赖洪波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30年代初登诗坛,就以诗集《预言》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他早期的抒情诗,以表现青年的梦幻、个人的哀乐为主要内容,书写个人微妙的内心世界,师法法国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因子,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诗歌艺术世界。 一“我时常用寂寞这个字眼,我太熟悉它所代表的那种意味、境界和那些东西了,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到现在。”(《一个平常的故事》,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寂寞可能是青年何其芳的核心生活感受。1912年,何其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封建意识浓厚的地主家庭。由于偏居川东乡下,青少年时代的何其芳并没有受到多少革命思潮的影响。相反,由于祖父坚信皇帝会再出现,科举会再恢复,何其芳早早被送进私塾。压抑的家庭生活和乏味的私塾生活使他的童年过得非常暗淡。他从12岁起就养成了自己读书的习惯。沉溺于唐诗宋词的何其芳,甘心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寂寞里,与古书做伴。直到14岁,他到县城和重庆上中学,才渐渐开始接触新文学作品。他后来在《写诗的经过》一文中谈到:“……冰心是我爱读的作家,……也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新月集》……”他常常感动于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非常喜欢那用来描写那个最年轻的人鱼公主的两个外国字:beautiful 和thoughtful。而且她的悲惨的结果使我懂得了自我牺牲。”(同上,第142页。)他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开始写诗。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这三个思想支持他走过青年时代漫长寂寞的道路,并对他早期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校就读了一年的何其芳同时考上清华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这年秋天,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但很快由于没有高中毕业文凭而被学校开除。在北京度过了几个月的失学生活之后,他于1931年秋走进了北大校门。1931至1935年大学时期,成为何其芳写作的一个高峰时期。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收入《燕泥集》。稍后,他又写下了“篇篇珠玉”的散文名篇,在1934年辑集为《画梦录》。一诗一文,均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丰富的形象创造力。凄婉中见衷情,轻盈中孕深沉,绮丽典雅的辞藻,婉转自如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清新的格调……年轻的何其芳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文学艺术世界。 30年代初,大革命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国,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东北大地,而这个一味沉溺于书籍的南国游子,却仍然在寂寞中低低吟唱着属于自己的孤独的歌。“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美丽的、安静的、充满着寂寞的欢欣的小天地,用一些柔和的诗和散文,用带着颓废色彩的北平城的背景,用幻想,用青春……我写着一些短短的诗和散文,我希望和我同样寂寞的孩子也能从它们得到一点快乐和抚慰,如同在酸辛的苦涩的生活中得到一点糖果。”(《一个平常的故事》,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1932年夏,正是他写诗入迷的时候。与表姐杨应瑞的恋爱由于遭到父亲的严厉反对而夭折,这不幸的爱情很可能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动力。但是,生活圈子如此狭窄,再加上性格又如此内向,决定了他的创作源泉只能是年轻的幻想和书本的触发。在北大,何其芳不仅废寝忘食地阅读了大量中译外国文学作品,而且直接阅读英文原诗,稍后他又堕入对法国象征派的迷恋,同时也倾心于晚唐五代“精致冶艳的诗词”:“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组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一些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梦中道路》,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页。)这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中国的古典诗歌意境和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的融合。这一时期,他信奉着“文艺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书写自己,书写自己的幻想、感觉和情感”的美学见解;“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他沉醉于追求诗歌的意境美和形式美,沉醉于诗歌语言的锤炼。这样,这一时期,他写出了许多光彩夺目、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名篇,如《预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秋天》(一):“说我是害着病,我不答一声否。/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症候……”;《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这些爱情诗具有隐喻、含蓄的风貌和婉转多姿的情态,体现了何其芳式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比较而言,何其芳写于1932年9月的诗作《秋天》(二)较少被评论者论及,这可能与诗的题材有关。而《秋天》(二)其实也自有它的独特之处,这首诗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题为《秋天》。它有些游离于同时期诗作的爱情主题,也没有陷入同时期诗歌纤细哀婉的情调,甚至也走出了古典诗词中“悲秋”的主题,而是在对大自然秋景的细致描绘中,体现出诗人这一时期少有的欢欣愉悦的情绪。它在诗歌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和诗歌的抒情手法上,依然镌刻着早期的何其芳式抒情艺术的深深烙印。 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青年时代的何其芳由于生活圈子的狭窄,以致他的第一本诗集《预言》中很少有社会性的意象。这个一度沉溺于“晚唐五代时期的那些精致冶艳的诗词”中的青年诗人,更善于捕捉秋天、黄昏、月夜……这样的季节和时间,也更为钟爱睡莲、幽兰、檐雨、芦笛、白鸽的羽翅、白杨的落叶、板桥上的白霜、栖满乌鸦的城楼等与中国古典诗歌一脉相承的诗歌意象。诗人把这些意象用多种方式加以组合,展现出一个寂寞缥缈的青春的心灵。《秋天》仍然与同时期诗歌一样,无社会性意象,而多静态的自然与生活意象: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这些晴朗中略显寂寞、满含着梦幻色彩的意象,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何其芳用这些人们熟悉的充满意蕴的静态意象,营造出一个清朗辽远又生动可感的秋天的意境。 在诗歌的抒情手法上,何其芳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方法,也吸收运用西方现代诗的象征主义手法。这明显表现在他重视诗歌的音乐美和大量采用通感、暗示等技巧上,如第一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清晨满披着露珠,一个拟人的手法,使人可以联想到秋日的清晨在薄薄的雾气中慵懒地打着哈欠的情景;而伐木的声音丁丁地响着,像露珠一样清新,铿锵有韵地敲响在我们心里,秋天的旋律也立刻占据了读者的心底。镰刀饱食的是稻香气息,这个通感的手法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金黄的稻田,农家的丰收。在此时此地,秋天是欢悦的,她迈着露珠般清新的脚步而来,与平常的农家共享着丰收的喜悦。 何其芳在诗歌中追求着一种能引起读者感情震动的内在的节奏感和诗句本身的波动性,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诗人在这样的秋天中所感到的明朗欣悦的内在情绪溶注在基本上以四节、三节为自然停顿的诗行中。每一节诗中自然节顿的对应使诗人在秋日里欢欣愉悦的情绪清晰地体现在节奏和谐而不死板的诗句中。这一首诗分为整齐的三节,诗人在每一节里都反复吟咏着秋天这一主题,颇似古诗词中一唱三叹的手法,形成了音乐般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句中自然地流转。秋天从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再到牧羊女的眼眸里,仿佛演奏着一曲关于秋天的深情的变奏曲。 短短的十五行诗里,何其芳熟练自如地运用了通感、暗示、比喻等表现技法,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明朗可人的秋天的景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些独特的想象、比喻,沟通了人们的多种感觉功能,让人产生丰富、自由的联想。何其芳的诗虽然多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各种感受,但是他的诗却并不给人晦涩之感。如这首《秋天》在整首诗中用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等意象渲染一种宁静悠远中满含欢欣的情绪,但诗中每句的形象都是鲜明的。这样,整首诗既让我们感觉到诗人朦胧的内心情绪,又没有流于晦涩难懂,而是具有很大的回味的余地。何其芳的抒情诗正是这样。比起同时期许多直露简单的抒情,他的诗更富有启发性和包容性,更有令人回味的余地,同时,朦胧而又不晦涩。何其芳把他独特的想象、比喻,成功地和音乐性及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精致细腻、摇曳多姿的抒情个性。有论者以“似梦似烟”来评价他的诗歌风格,其抒情个性之鲜明,可见一斑。 【附何其芳《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秋天,何其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著名文艺理论家──何其芳 |
下一篇文章: 何其芳的旧体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