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储备】
《秋天》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接触到的第三首新诗。和前两首相比,这一首,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渲染。
⒈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即为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这首诗中没有社会性意象,选取的多是静态的自然与生活意象:露珠、幽谷、稻香、冷雾、芦篷、笛声等,又配以动态的伐木、挥镰、撒网等,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秋的意境。
⒉诗贵有“意境”之美。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中“境”是艺术家创造出的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营造出一个清朗辽远又生动可感的秋天的意境。
【内容梳理】
诗人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简单、直白,但精粹、情味深长的语言将视野投向农家生活,在明朗纯净的诗意中表达了对秋天、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全诗以“秋”为主轴,平行地展开三幅画面:农家秋景图、江面深秋图、原野深秋图。每节都按由远而近的顺序来写,末句收束描写的侧重点。前两节侧重于外在的景物和人事(农、渔),第三节写人的内心微妙的变化、感觉(情思),使全诗落笔在感情的实处。
【精点研读】
本诗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和谐而富有音乐性的抒情语言。
⒈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满披”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入手,将秋天比作人,富有生命气息。“满”写出露水之大,符合季节特点。 ⒉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声音的传送原本是只能听到不能看到的,而“飘”字运用通感手法把听觉的声音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冷润泽的有声图。 ⒊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之所以称为“饱食”,是因为镰刀收割过丰收的庄稼,割的庄稼很多,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说明了秋天的硕果累累,让人联想到农民辛勤收割稻谷的丰收场面;“稻香”,使人满口生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⒋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一词意味隽永,运用拟人修辞,本用来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秋天)的东西写得可见可感,创造出轻松、闲适的氛围。
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冷雾”从触觉入手,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圆圆”,好熟练的技术,好优雅的弧线!渔家哪还是在打鱼,分明是在创作秋天的艺术作品! ⒍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用拟人手法,虚实相生,使丰收具体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鱼儿在船上活蹦乱跳,打鱼的人们嬉戏热闹;其实渔人在渔船上打鱼,并不在乎收获多少,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那份闲适、喜悦和无忧无虑。 ⒎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落笔于嗅觉和触觉,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引发人的多重联想。 ⒏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名词作动词,喻安详、奇妙之义。秋天是一个让人多思善感的季节,诗人不说牧羊女想什么或思念谁,反说秋天睡在牧羊女的眼睛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牧羊女的眼神,但我们可以想象出牧羊女的眼睛一定像秋天的晴空一样清纯明亮,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牧羊女静思默想时神态。 【问题探究】
⒈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有。“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三句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栖息”“游戏”“梦寐”就是本诗的诗眼。
⒉“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应该怎么理解?
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层意思乌桕叶的外形很像青鳊鱼,也可理解为是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的倒装句;另一层意思,江岸上的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到江面上,渔民打鱼就似乎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当然收获的是鱼)。这个比喻,新奇自然,布满美感,耐人寻味,体现了渔民悠闲、喜悦的心情。并由此可见捕到的鱼之多,又是一丰收之景。
⒊为什么“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草野”在秋天到处是一片枯黄,本来就显得空旷、广阔,加之蟋蟀的鸣叫,更显得孤寂、开阔,这里诗人是以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写在秋天的一种独特感受。从手法上看,是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这一句写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致,布满诗情画意。
⒋本文是写秋天,但诗人为什么写到“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牧童的笛声随浓浓的夏日而远去,但那笛声却深深地印到牧羊女的心里,所以在此时此刻,她虽然也沉浸在秋天丰收的喜悦里,但心里所思念、牵挂的仍然是牧童,仍然是那“香与热”的悠扬的笛声。
⒌“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枯涸”与“清洌”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枯涸见石”并非整条小溪全部干涸,而是说水位下降,有的地方干涸。露出了石头,有的地方水浅了,于是看起来更清澈。
⒍诗歌中写道“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究竟是什么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呢?
诗人含蓄地描绘牧羊女的眼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结合上文,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多元化理解:
①“牧羊女”伫立在秋的荒野,心灵的某一角落“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开始萌动,心中思念、牵挂的是牧童,是那“香与热”的笛声。她“梦寐”的眼睛里,正流动着一股香甜的回味,这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非凡眼神——惟其“似”“非”,才那么让人心驰神往。
②硕果累累的秋天令人目不暇接,牧羊女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生活的喜悦与留恋。
③牧羊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和睡梦中。
【创意点拨】
诗人何其芳不愧为一位丹青高手,他以特有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有淡淡果香、淡淡思绪的秋天。当我们慢慢地咀嚼着这秋味时,一幅幅画面随着伐木声,随着袅袅的冷雾,随着牧羊女的幽思缓缓飘起,也会情不自禁地跌入这秋思中……教学中,我们可以考虑如下手法引领学生品味“如梦似烟”的诗歌意境。
⒈诵读: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这是鉴赏诗歌的主要方式之一。诵读中,一要留意情感投入——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这首诗宜用舒缓的节奏、喜悦的语气去展示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二要能够视觉再现——朗读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像能力,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头脑中放映一幅幅相关的画面,把诗歌文字还原为图片。
⒉描述:这首诗每一句都是一幅精美的图画,三节诗又组合成三幅复合画面。但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和凝练性。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结合个人体验,抓住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先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画面内容和意境描绘出来,便可以达到鉴赏的目的。
⒊作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为画配诗,也是体会诗歌意境的好方法。
⒋比较:引入描写秋天的其他作品,或何其芳的其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等有更深刻的理解。
⒌改写:将本诗(或一节、一句)改写成精美的写景抒情片段,有助于学生在“二度创作”和文体的对比中深化对本诗的理解。
【课外延展】
⒈把诗中的三个句子组合成了下面的一节小诗,请仔细揣摩,然后再以“秋天”为开头写一节小诗。(要求写出三句,前后搭配恰当,用词富于想像力。)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比较阅读:《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更热爱着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我静静沐浴\让河流把我洗黑\当我成熟以后被抛在地上\我仰望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雅的思想\秋天的存在\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我长时间欣赏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调,优雅的语言,吟咏了秋天辉煌、壮观的美,同时也歌颂了人类创造的永恒,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