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题 解】
比起李白许多众口流传的诗歌来说,这首七言绝句的题目就显得比较陌生了。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但流传下来的个人资料很少。王的诗多是易于入乐的七绝,对此用力最深,成就最高,后代称为“七绝圣手”。他曾被贬谪岭南,途经湖南岳阳时,作《巴陵送李十二》赠李白。后来,王昌龄又被贬为龙标县尉。《唐才子传》说他“晚途不矜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新唐书·文艺传》说他是“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王被贬龙标后,写了这首诗远道寄给他,对他寄予深切的同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意图 孙文铎 绘
句 解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哀啼。杨花,历来就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就是杜鹃鸟。杜鹃鸟一般出现在暮春时节,常常夜啼,其声被形容为“不如归去”。在传统诗文中,杜鹃鸟是乡愁的象征。另外,据神话传说,古代蜀国望帝杜宇,因皇位遭到篡夺,被迫逃往西山,他思图复位,但未得成功,最后郁郁寡欢走完人生终点。传说其冤魂化为杜鹃,夜夜悲鸣。杜鹃口赤,带红色。在古代诗文中,有杜鹃啼血之说,说是因哀伤过度,常常啼到血流不止。不管是有冤屈、或是哀怨、或是有家归不得的乡愁,杜鹃都寓托着一种悲情感人的意象。
由此看来,首句不仅写景,点明时令,而且景中寓情。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诗人单独挑选漂泊无定的杨花和泣血悲鸣的子规,是有深意的,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令人悲从中来。因此,诗人并不单纯是描写当时眼见之景和耳听之声,而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人接着直叙其事: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滨、武溪和沅溪。“闻道”,点出了诗人对王被贬的惊惜之情。“五溪”,均在湖南省西部,当时被视为荒山恶水。而龙标还在五溪之外,足见迁谪之荒远,路途之艰难孤苦。这一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
朋友被贬远走,自己无能为力,只有将一腔同情与忧愁之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诗人撇开同情王昌龄去龙标的思路,掉转笔锋写自己的愁绪。明月历来是文人笔下怀远思亲的象征。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因此诗人寄情明月,赋之以人情美。同时表明自己心中充满愁怅与忧思,但无处相诉,惟明月可鉴。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寄心明月,希望伴随着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唐有二“夜郎”,一在今贵州桐梓县一带,一在今湖南境内。这里泛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一带地区。这一句也作“随风直到夜郎西”。“风”“君”二字,各具其妙。“随风”,千里吹度,情致颇为悠远;“随君”,意谓愁心像一片月光,悄然地照临着友人,情意缠绵而深挚。何者是诗的本字,殊难判定,但不论用哪个字,都一样真切动人。
评 解
本诗首句起兴,第二句叙事,最后两句写情。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同时将无知无情的月人格化,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齐《长门怨》“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李白可能融用其意。
我们不知道李白的这首诗是否寄到,但从王昌龄的一些诗作中窥见了一点消息。王在《夜宴龙标》中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在《送柴侍御》中,他写道:“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看来,在明月清风中,王昌龄终究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