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Q >> 劝学 >> 正文

 

《劝学》教学设计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 洪达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⑷ 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⑸ 词语:     輮、槁暴、受、就、中。

  3、讲解第三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⑶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⑷ 词语:      致、绝、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 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⑵ “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⑶ “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劝学,荀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劝学》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原文】劝学
    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第一课时)
    <<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
    劝学教学
    <劝学>课堂设计及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1)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片断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
    《劝学》课文分析
    淳淳之心 淡淡之美──《劝学》的思想…
    劝学诗话
    《荀子》概论
    关于荀子
    《劝学》教学建议
    《劝学》电子教材
    荀子《劝学》知识点
    《劝学》的知识点整理
    《劝学》赏析
    再读荀子的《劝学》
    《劝学》解说
    读《劝学》篇有感
    《劝学》中的一处“互文”
    环环紧扣,曲径通幽──浅谈《劝学》…
    荒唐的《劝学》,无辜的荀子
    寓议于喻的典型──浅析《劝学》中的…
    《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劝学》新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思迸出智慧花──…
    中国古代的“劝学诗”
    《劝学》的不足之处
    如何运用“台阶情景式”教学法讲授《…
    《劝学》全文
    荀子的“声非加疾”观点错误──兼谈…
    《劝学》“劝”的是什么?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重温《劝学》
    《劝学》写作特色
    《劝学》时代背景
    《劝学》课文解题
    《劝学》内容提要
    《劝学》主题思想
    《劝学》生字注音
    《劝学》多音字辨析
    《劝学》形似字辨析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劝学》通假字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词类活用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
    《劝学》疑难词语解析
    《劝学》固定句式
    《劝学》特殊句式
    《劝学》难句解析
    《劝学》结构分析
    《劝学》课内知识点归纳及同步练习
    《劝学》语法修辞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词语解释
    《劝学》疑难解析
    《劝学》重点难点讲解
    《劝学》问题探究
    《劝学》课文评点
    《劝学》译文
    《劝学》高考要求及理解记忆方法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性恶学说
    《劝学》写作特点
    《劝学》多义词辨析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杂谈
    《劝学》课文导入
    《劝学》课堂实录
    不妨“暗渡陈仓”──《劝学》教学一…
    《劝学》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指要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