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Q >> 劝学 >> 正文

 

《荀子》概论

《荀子》概论           荀子这本书,为分崩离析、激荡动乱的时代,带来大一统的思想。

  “子”乃是古人对学者的尊称,荀子即是尊称荀老师。现行荀子的版本,起自劝学篇,而迄于尧问篇,计收录32篇,每篇皆有特定的中心题旨,以及广泛的讨论。

一、内容概要

  1、劝学篇:

    荀子一书的首篇。阐述后天教育对人格形成的重大影响,并论究学问的重要性。为学的方法和内容以及自我涵养的重要。本篇不仅阐扬荀子一书之基本主张,同时亦可反映荀子的为人。

   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色是由蓝色提炼出来的,却比蓝更青。冰是由水凝成的,但是比水寒冷。如同木材直得能合于墨线,把它揉成车轮,又弯弯地合乎圆规,虽然晒干后翘起,也不可能再恢复挺直的原状,这是“輮”的工夫使它改变的啊!所以,木头一受绳正就会笔直,刀剑一经琢磨就会快利。     同样地,君予若日日三省,不断地穷究学问、必将增长其睿智,不会再有失礼不当的言行。
 
     初降世间的婴孩,尽管他们出生的地点不同,但是呱呱落地的哭声,却不会因地而异。日后随着成长环境的区别,才逐渐染上不同的习俗,更由于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不同的人格。

   ⑵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登高挥手时,虽然手并没有加长、但是远方的人都能看见。虽然没有飞快的腿劲,藉着车辆的功用,千里之途也能一日到达。身为君子的人,并不是由于天资聪颖,只是善于巧妙地利用各种条件罢了。     例如,有一种被称为“蒙鸠”的小鸟,常把羽毛筑成的巢,用系在芦苇的苇芒上。风一吹。苇芒折断了,巢中的鸟蛋自然破裂,雏鸟就此遭到摧残。但是鸟巢之所以翻覆,并不是由于巢的构造过于粗滥,实在是因为苇芒太脆弱的缘故。另外有一种叫做“射干”的植物,茎长仅有四寸而已,可是因为它长在高山上,所以能够俯视千仞之谷,这也是得地利之便。蓬是很柔弱的植物,但是它和麻生长在一起时,即使没有支撑物,也能长得笔直。白砂若和污泥混杂一块,必然也被染得污秽了。     所以,君子应当选择良好的居处,结交品格优秀的朋友。为求正心,对自己修身无助益的,即当远离。

   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虽有千里之遥,只要步步向前,则必能达到目的。不论是巨渊、深水,都是由百川汇集,然后成形的。不论是何等的劣马,只要不半途而废,持续不断地走上十 天,就能与名马一天的行程相当。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由于持续以恒,专心致志,才获得成功。由此,我们了解:没有专一的心志,就无法拥有清明的智慧; 没有精纯的工夫,就不可能创立显著的功业。

  2、天论篇:

    本文说明自然界的运行乃是由于天命使然。主张人应主动地去克服大自然,并且进一步利用自然万物,而不只是束手听凭自然的摆布。这是一篇对大自然重新估量、对人类寄予新希望的文章。

   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天之运行,有其一定的法则。不论天下出现了何等的圣王或暴君,天的运行也不会有所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虽然人间有吉凶,但那绝非天的意思,而是人为因素所致。因为,一个努力工作而生活俭朴的人,不可能受困于贫苦;一个生活有规律且经常运动的人,也不容易感染疾病;反之,如果懒惰而奢侈,当然不可能得到富贵;生活既不规律又不运动,当然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

     所以,在相同的天时条件之下,一个政治紊乱的国家,其灾难必定多于一个国治民安的国家;怨天是错误的,因为这并不是天命所致,而是人自己所种下的祸根……天有四季的变化,地有造物的能力,而人却具有利用两者的能力。天、地、人三者各扮演不同的角色,宇宙的秩序才得以维持。人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而想侵犯天地,那是愚不可及的事。真正聪明的人不会逾越本身的领域而行动。真正的智慧就是不超出人类的领域去做无谓的思考。

   ⑵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上天不会因为人厌恶寒冷就将冬天从四季中删除,大地也不会为了人们厌恶路途的遥远而将其距离缩短;同样的道理,一位君子也不会因为受到小人的左右,而停止正道的实践。由此便可看出:天、地都有它们不变的法则,而君子更应该有他不变且坚守的原则。

   ⑶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古时候,当日蚀、月蚀的特殊景象发生时,人们就低头默祷,希望它赶快消失;而当大地龟裂,不见滴水的干旱来临时,人们就架起台子,祈求上苍降雨。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那些人真以为如此做,就能达到他们的目的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可是为什么他们仍照着这种方法来祈求上苍呢?原来他们是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而为之。事实上,即使是人们不求雨,在该下雨的时候,也照样会降雨的。

     如果人们把天看得至高无上而盲目地崇拜,倒不如把天降一级看作与万物无异而加以充分利用。把上天所生的各种变化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是比歌颂天,追随天更能增加我们的 利益吗?这句话是怎么说呢?举例而言,我们是应该消极地欣 赏因四季变化所呈现出的迷人景色呢?还是应该积极地利用季节的变化以提高生产呢?一味地敬仰上天,而忽略自己的力量,那是愚不可及的事。

  3、性恶篇:

    本篇说明人性本恶,只要能树立正确目标,再加上适当的指导与不断的努力,渐渐地,就能将本性转变为善。这是一篇与孟子“性善论”对立的文章。

   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的天性本属于恶,后来所以会有善的一面,只是人为所致。

     人一生下来,就有许多天生的劣根性,如轻易为利所诱、有嫉妒他人之心及热衷于物质追求等。如任此种天性发展。必会引起许多原可避免的争执,因而破坏社会秩序及道德,导致混乱局面的产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有一位指导者根据法令来教导人们,辅以理、义(此二者乃儒家社会中的行为规范,荀子认为与法颇为相似)的教化。如此方能自我抑制,遵守社会秩序及道德,社会才能获得安定。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想把弯曲的木材矫直,就必须利用固定板,而刀之所以锋利亦是因为磨刀石的缘故。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并非靠后天学习所能获得,更不是人力所能创造的。至于理、义,则是圣人所制定的规范,只要用心去学,人人都可以获得。这种只要努力去学即可获得,只要去做 就可以做到的,就称作“人为”。

   ⑵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圣人与常人在天性上并无差异,但由于后天的努力,才使圣人优于常人,这种后天的努力,就称“人为”。

     古时候,圣人为使人民都能够成为善良、守法的百姓。创立了一套治国化民的制度,例如树立君主权威,以礼、义作为人民的行为规范,及制定完善的刑法等。当一国幸得仁君时,他必会采用圣人的这套制度来治理国家,如此,人民就能奉公守法,国家也必会步向康庄大道。

     一旦国家不幸,遇一昏君。他却不会来用圣人的制度治国, 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恶势强权抬头,正义真理无法伸张,社会秩序也会很快地崩溃,国家自然无法强大。

     什么是圣人呢?圣人乃是众人之中的佼佼者,也就是最优的人。以古时候的大禹为例,大家都尊他为圣人,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大禹具备了仁、义、礼这三个高超德行,仔细想想,仁、义、礼这三者都是为大众所了解而可以实践的,假使一个人想成圣人,就必须明了这三项道理,并且,持之以恒彻底实践。最后, 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也许一般人会认为成圣太难,且看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又有几位是圣人呢?如果有这种想法就错了。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努力追求学问,注重品德修养,时时不忘行善,那么在不知不觉中,他已达到了仁、义、礼三者,而成为圣人。
   
  4、非十二子篇:

    本篇是对十二位思想家所作的一番评论。荀子先把战国时代极为活跃而享有盛名的十二位思想家分成六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论,将他们逐个评驳。此外还谈到知识分子的处世方法, 并对当时学者们丑陋的一面进行了批判。

  5、儒效篇:

    这篇是站在儒家立场,说明它对安定天下所作的重大贡献。同时认为圣人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中心人物,但仅以仁政治 国是不够的,必须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才能使国家富强、长久。这是一种讲求现实的理论。

  6、王制篇:

    本篇以礼、义为基础,说明政治的具体面目。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阶级和所担任的职责,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又认为君主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王者、霸者、强者,并说明了王者之所以优于霸者、强者的地方及其所负的重大责任。

  7、富国篇:

    在此篇中,专门讨论王者的经济理论。叙述一位君主如果想要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就必须团结全国上下。在财政上力求节约,在生产上提高效率,在国防上充实国力,如此才能达到目的。不过,这种经济理论虽然是以满足人民生活为出发点,但荀子认为仍应根据每个人的身分(即阶级)来实行,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8、议兵篇:
在本篇中,主要叙述军事和战略的理论。王者应该采用仁君所主张的兵法,使对方心悦诚服,自动投降。因为真正的战略并非用军事的观点来拟定,而是以君主的德望为基础,并且只是 一种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政治手段。

  9、解蔽篇:
叙述人类这颗主宰权衡的心如何发挥功能,及当心受到外在引诱而迷惑时,会招致何种灾祸。主张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判断后,就要完全发挥心的功能、并且这颗心不能与社会伦常脱节。本篇还涉及到心理学、认识论的范畴。

 10、正名篇:

   所谓正名,就是匡正言语之乱。本篇对言语的形成、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祔对正名产生的俢等都有详细的叙述;对如何引导人类欲望走向正途也有清晰的说明。


二、名句摘录

  “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尝粹而来也;其去也,所恶未尝粹而往也”

   我们想要获得某样东西时,不见得就能如愿的获得那些东西;而当我们对某些事情感到厌恶时,也无法如我们所愿完全将它们除去。这就好比你阅读一本人人称道的好书时,里面的内容未必完全是你所喜爱的,但是你能将一部分撕掉不要吗? 所以说一件事情的取舍,应该事先权衡轻重,再做决定。(《正名篇》)

  “从道不从君”

  国君在治理国事时,如果依正道而行,为人臣 者就应该听从他的命令办事;一旦君主违背这个基于社会正义 的“正道”来治国时,身为属下的巨子就必须直言进谏,而不计一切后果。(《臣道篇》)

  “人生不能无群”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决不可能离群独居;但在一个由众人组成的社会中,每一份子都应明了自己的职责,分工合作,如此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否则,社会将出现混乱局面,人类的生存将会变得艰苦不堪,所以荀子再三强调以礼、义教化百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王制篇》)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在一般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时, 高高在上的君主必不可能富有;而当人民衣食无缺、生活富足时.他们的君主必不致贫穷。换句话说,人民生活富裕,就是国势强盛的基础。(《寓国篇》)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如果把君主比喻成船,人民比喻成水,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君主与人民间的密切关系。试看水可以波平无浪地使船顺利航行,也可以兴风作仅使船沉没。换言之,使船沉、浮的决定都操在水的手中。同样的道理,当人民对君主治理国事的方法不满意时,君主就会终日惶惶不安,不久于位了。(《王制篇》)
 三、题意解说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卓越思想家。有一段时期,荀子也被人称为“孙卿子”。

  荀子,赵人,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早年游学齐国。在齐颇受推崇,享有盛名;后辗转至楚,在楚国曾任职于兰陵县,这期间,他也曾到秦、赵等国旅行。荀子是一位具有实际行政经验的言论思想家。然而,他最感兴趣的却不是从事政治工作,而是把政治当作思考的对象,研究哪一种政治最有利于百姓。

  荀子将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学说集中起来,并发扬光大。荀子全文共二十二篇,其中大部分都是由荀子亲自执笔,内容涉及教育、政治、文学、音乐、军事,经济、认识论、逻辑学等多方面,几乎与哲学所涵盖的广大范围无异。

  荀子的立论基础,建立于维持天下的安定局面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上。他认为自己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不过,在许多地方,他又修正了孔子的言论,并反对孟子。因此,不能将荀子一书简单地归人儒家学派。

  荀子对于政治方面的种种主张,受到当时新兴时代背景的影响,完以现实主义为立论基础。例如:他将“礼”视为外在的规范;否定天命,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并认为“认识”乃是透过感官与经验产生。后人觉得荀子的这些政治主张,正是秦统一天下所持的最好根据。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劝学,荀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荀子》概论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原文】劝学
    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第一课时)
    <<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
    劝学教学
    《劝学》课堂实录(1)
    <劝学>课堂设计及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片断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
    《劝学》课文分析
    重温《劝学》
    读《劝学》篇有感
    再读荀子的《劝学》
    环环紧扣,曲径通幽──浅谈《劝学》…
    《劝学》的知识点整理
    《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
    荀子《劝学》知识点
    《劝学》电子教材
    《劝学》教学建议
    关于荀子
    劝学诗话
    中国古代的“劝学诗”
    《劝学》解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思迸出智慧花──…
    寓议于喻的典型──浅析《劝学》中的…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劝学》的不足之处
    《劝学》中的一处“互文”
    荀子的教育思想
    如何运用“台阶情景式”教学法讲授《…
    《劝学》全文
    荀子的“声非加疾”观点错误──兼谈…
    《劝学》“劝”的是什么?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荒唐的《劝学》,无辜的荀子
    《劝学》赏析
    《劝学》新解
    淳淳之心 淡淡之美──《劝学》的思想…
    《劝学》语法修辞
    《劝学》时代背景
    《劝学》课文解题
    《劝学》内容提要
    《劝学》主题思想
    《劝学》生字注音
    《劝学》多音字辨析
    《劝学》形似字辨析
    荀子的性恶学说
    《劝学》多义词辨析
    《劝学》知识点指要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
    《劝学》疑难词语解析
    《劝学》固定句式
    《劝学》特殊句式
    《劝学》难句解析
    《劝学》结构分析
    《劝学》写作特点
    《劝学》课内知识点归纳及同步练习
    《劝学》词语解释
    《劝学》写作特色
    《劝学》通假字
    《劝学》疑难解析
    《劝学》重点难点讲解
    《劝学》问题探究
    《劝学》课文评点
    《劝学》译文
    《劝学》高考要求及理解记忆方法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词类活用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杂谈
    《劝学》课文导入
    《劝学》课堂实录
    不妨“暗渡陈仓”──《劝学》教学一…
    《劝学》知识点
    《劝学》教学设计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