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Q >> 劝学 >> 正文

 

《劝学》疑难词语解析

劝学》疑难词语解析           1、于:

    介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解释“从”“对于”等。另一种是表示比较,一般用于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语之后,可解释为现代汉语的“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表示“从”,后一个“于”表示“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里,“于”表示“对于”。

  2、虽:

    复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的常用连词,等于“即使……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经过风吹日晒枯干了,也不会再挺直,那是因为人工把它弯成这样的呀。

  3、者:    比较特殊的代词,可用在动词后表“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者”表示“的原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代原因。

    蟹有六条腿二只螯,不靠水蛇、黄蟮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存身之处的原因,是用心不专。

  4、则:    连词,一般用表连接复句中的分句。可以表示条件、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解释“就”“便”。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变直,兵器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就认识通达而行动没有过失了。

  5、以为、无以:    是一种凝固结构。“以为”也就是“以之为”,“以”后省了宾语“之”。有一种用法是表示把某事物改变成另一事物,“作成”或“把……作成……”

    “輮以为轮”,“把……作成……”

    用火重烤把它弯曲成木轮。

    “无以”是“无以”后省去宾语“什么”,“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把小水流积聚拢来,就没有办法可以汇成江海。

  6、而:    连词,在文言文中用得非常广泛灵活。在本文中有这样三种用法:

   ⑴ 表示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表示两个并列词组。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接词组有进一层的意思。

      知识通达而且行为上没有过失了。

   ⑵ 表转折,意为“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用车马的人并不是他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远。

   ⑶ 表示前后意思相顺承。前一动词表示方式,后一动词表示目的或结果,中间的“而”与“则”相同,解释为“那末”。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多做好事养成崇高的道德,那么自然能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圣人的思想了。  7、“中绳”与“受绳”:

    “木直中绳”的“中”(zhòng),解释符合,作动词。绳,绳墨,名词。

    “木受绳则直”绳,用墨线衡量,表动作。受,表示被动,加在动词前。

  8、参省:

    参在此念 cān,比较检验的意思。(省 xǐng:反省,反察。)不能把“参省”理解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三省”。因为荀子的认识论与曾子的反躬自问不同。荀子认为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应该参加社会实践。

  9、利足:

    利,便利。足,走路(等于如今“远足”的“足”)。表示善于走路。

 10、君子曰:

    君子,指有道德学问之人,这是虚指。是作者假托君子之言,表示言之有据,借以展开论证。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劝学,荀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劝学》疑难词语解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原文】劝学
    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第一课时)
    <<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
    劝学教学
    《劝学》课堂实录(1)
    <劝学>课堂设计及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片断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
    《劝学》课文分析
    读《劝学》篇有感
    再读荀子的《劝学》
    《劝学》解说
    重温《劝学》
    《劝学》的知识点整理
    寓议于喻的典型──浅析《劝学》中的…
    荀子《劝学》知识点
    《劝学》电子教材
    《劝学》教学建议
    关于荀子
    《荀子》概论
    劝学诗话
    《劝学》赏析
    《劝学》中的一处“互文”
    淳淳之心 淡淡之美──《劝学》的思想…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劝学》新解
    《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
    如何运用“台阶情景式”教学法讲授《…
    《劝学》全文
    荀子的“声非加疾”观点错误──兼谈…
    《劝学》“劝”的是什么?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荒唐的《劝学》,无辜的荀子
    《劝学》的不足之处
    中国古代的“劝学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思迸出智慧花──…
    环环紧扣,曲径通幽──浅谈《劝学》…
    《劝学》语法修辞
    荀子的性恶学说
    《劝学》时代背景
    《劝学》课文解题
    《劝学》内容提要
    《劝学》主题思想
    《劝学》生字注音
    《劝学》多音字辨析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劝学》通假字
    《劝学》知识点指要
    《劝学》词类活用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
    《劝学》固定句式
    《劝学》特殊句式
    《劝学》难句解析
    《劝学》结构分析
    《劝学》写作特点
    《劝学》课内知识点归纳及同步练习
    《劝学》形似字辨析
    《劝学》写作特色
    《劝学》词语解释
    《劝学》疑难解析
    《劝学》重点难点讲解
    《劝学》问题探究
    《劝学》课文评点
    《劝学》译文
    《劝学》高考要求及理解记忆方法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多义词辨析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杂谈
    《劝学》课文导入
    《劝学》课堂实录
    不妨“暗渡陈仓”──《劝学》教学一…
    《劝学》知识点
    《劝学》教学设计
    荀子的教育思想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