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蒹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区: 湖北省 - 荆门市 - 沙洋县

学校:沙洋县后港镇蛟尾中学

共1课时
蒹葭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2. 分析意象特点,领会人物情感,并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体验理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3. 重章叠句、叠词的艺术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文学常识——在预习和老师提问的过程中,掌握诗经“六义”含义并体会。

2.  意境理解——1) 圈划、描述、概括“秋水”、“蒹葭”意象所营造的如梦如幻、寒意萧瑟的景色。2) 自己探究自学解答追寻者与“伊人”是怎样的人,把握追寻者与“伊人”的关系。3) 概括景与人和情之间的关系。4) 听流行歌曲体会反复咏唱的抒情效果,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3. 主题理解——1) 做选择题,选择大方之家对诗歌主题理解符合文本意境的分析。2) 联系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理解“可望而不可即”的已经,能自圆其说即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丰富自身生命体验,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高审美品味。2.认识到“文本”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思考态度——在参考前人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信古”和“创新”都不能盲目和过度,知道作品分析是会受到当时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形态等而有所“局限性”。

2学情分析
     初中九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可以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初次接触《诗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探索的热情应该还是有的。结合已有知识,学习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景、人、情的特点及关系。

教学难点:从追寻者与“伊人”间的关系中欣赏“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美和距离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学习“六义”
1.   引入激趣:播放《在水一方歌曲》歌曲,大家一起说说这首影视歌曲取材于哪里?(《诗经》/《蒹葭》)

2.   明确诗经基本文学常识

 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起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PPT显示朝代时间跨度即为西周初至东周中叶)


《诗经》内容——①史诗;②反应劳动生活;③婚姻家庭生活;④宴饮情形;⑤行役艰难批评时政

《蒹葭》与“六义”中哪些方面相关?

 风——民间歌谣。有十五《国风》,160篇。《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相对于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地图)

雅——“王畿”之乐,105篇。

 颂——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40篇。

赋——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陈述和铺排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hù)犀”。如《硕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

活动2【活动】赏析意境  把握主题
(三)赏析诗歌描绘的朦胧飘渺的意境,把握诗歌主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23 min)

思路:景——>人——>情

    第一,前人评价本诗意境飘渺朦胧,第二,这首诗完全是写内心情感的,而非写景。所以我们从景、人、情三方面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诗歌明确秋景特点:

  ①通过取名,了解本诗大致情境。


    请同学先用名来概括一下这首诗描述的场景/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秋水边思见伊人图)

小组探究:圈划意象,概括意象特点

点名时间(秋天某一天清晨)和地点(水边)。

   “蒹葭”:A点明深秋时间,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萧瑟肃杀的季节。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B阻隔视线。C茫茫一片,遥遥无迹,随风飘荡,轻柔。

    “白露”:A表示时间是清晨。

   “秋水”: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诗歌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水:A水清冷而悠远,是“秋水”,渲染了凄凉哀苦的气氛。B曲折的秋水既阻隔了诗人追求的道路,只能遥遥相望;C而诗人绵绵的思念与惆怅,正像湛湛秋水,没有尽头。

③比较三幅景色不同,把握时间推移与,导入下一个环节对人物的分析

三章描绘的三幅景色有没有不同?

        “白露”表示一天中时间的推移;


        “伊人”所在的地点有变化。

教师板书:

                蒹葭——苍茫、深秋

                白露——凄冷、清晨           景——实

                秋水  阻隔

                思念  无尽

 

 

 

活动3【活动】明确人物情感 领会人物虚化
明确人物情感的特点、本诗事实虚化的特点

①概括追寻者的特点/态度

教师提问:虽然“伊人”的行踪飘忽不定,但追寻者锲而不舍地上下求索,追寻者是个怎样的人?

------追寻者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上下求索,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一个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热切企慕又怅然若失的心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②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诗歌,在自己提问和互助回答中理解追寻者与伊人的关系和本诗事实虚化的特点“伊人”究竟在河的哪一端?/追寻者与伊人之间什么关系?/追寻者是怎样的心情? “湄”,水草交接处为湄。它不是水岸分明的地形,而是水岸之间隔着水(芦苇)。“涘”水边,河岸。

 “跻”,登、升。由于是逆流而上,地势渐高,需要登、升。

“右”,《郑笺》:“言其迂回也”,《毛传》:“周人尚左,故以右为迂回”。

“坻”chí:水中小沙洲。“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溯洄/游”关键在于“洄”和“游”字,分别为曲折回环的河流和较直的河流,所以“溯洄”表示逆着曲折回环的河流而上,“溯游”表示逆着比较直的河流而上。

③学生互助回答:

a)  能确定——“所谓”表明伊人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在水一方”等词,可以理解为喻所在之远,但始终表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语气肯定。

b)  无法确定——但“伊人”,音容体貌均无,甚至连是男是女都无法考证。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

c)  追寻者心情时而热烈时而失落。

d)  追寻者与伊人的关系既密切又难以亲近。

教师总结概括:

A. “伊人”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像朝愈说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色遥看近却无”,贾长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本诗中的主要人物被诗人虚化了,形象模糊。

B. “伊人”与追寻者仿佛被秋水与蒹葭阻隔,可望而不可即,而诗人的心情也随之热烈或低落。

C. 细细玩味诗歌,诗歌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正是塑造了“在水一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意境,距离产生了朦胧感,而若即若离造成了情感的热切和哀婉,“可望而不可即”是引人遐思与慕悦之心的关键。

⑤明确景与人、情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暮秋特有的景色描写和人物、人物情感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a)与人物委婉惆怅、如醉如痴追寻的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将扑朔迷离的意境烘托地越加恍惚飘渺。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b)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c) 兴和赋

教师明确:是赋中见兴的笔法。赋: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眼前真景,苍苍的芦荡,清晨的白露、弯曲的河流、水中的沙洲等等。兴: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绘出一个空灵飘渺的意境,笼罩全篇。

 


 教师板书:

 苍茫-------------------深秋

蒹葭--------------------随风而当却至于根

白露------------------- 凄冷、清晨                                        景--------------实

秋水--------------------阻隔

 


追寻者------------------------------------------伊人                   人----------------虚

(热切企慕——怅然若失)       (形象模糊、行踪飘渺)  情-----------------可望而不可即

活动4【活动】分析发现主题与审美价值
总结本诗的审美价值:

     本诗一目了然而韵味深厚绵长,单纯朴素但绝不直白浅显。“无情水阻隔有情人”或“理想与现实之间设有天堑”的意境也成为一个传统意境,“河水”的“阻隔”和“无尽”也使它成为诗歌文赋里常用的意象,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赋中见兴的笔法也影响到后代诗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方法。

     深入把握主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教师先罗列前人对诗歌主题的分析,学生讨论,选择符合意境的理解。

A. 思念恋人

B.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

C.招贤诗

D.诗人自己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E.追寻理想时热切的心情和艰辛的过程

 


教师明确:主题——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本”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思考态度——从“文本”出发,参考前人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信古”和“创新”都不能盲目和过度,知道作品分析是会受到当时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形态等而有所“局限”的。

 

 

 

活动5【活动】赏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鉴赏叠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1. 带着问题、分角色诵读诗歌

教师提问:诗歌节奏、音韵上有什么特点?

分角色诵读:女生诵读写景部分,男生从“所谓”后开始。

2. 明确叠词使描景状物更细致、形象化

3.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4.听流行歌曲,感受反复咏唱的抒情效果。

明确:重张叠句——诗歌共三章,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诗经》是古人的歌辞。流行歌曲的歌词与它也有相似之处——回环往复。

5.组织学生用1~2句话鉴赏重章叠句的效果,明确形式是为内容和情感服务的。

A.体现了诗歌配合音乐回旋而咏唱的特点。

B.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蒹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诗经〉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
    苍苍蒹葭摇曳出的美丽──《蒹葭》美…
    《蒹葭》的朦胧之诗美
    美哉,《蒹葭》!
    读《关雎》──比兴、叙事、梦幻中的…
    一唱三叹 情景交融──《蒹葭》写作…
    《蒹葭》的几种主题解读
    异曲同工话惆怅──《雨巷》与《蒹葭…
    《〈诗经〉两首》课时训练
    含蓄幽远而意蕴丰富的《蒹葭》
    《〈诗经〉两首》重难点讲解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多音字注音
    《〈诗经〉两首》形似字辨析
    《〈诗经〉两首》词语解释
    《〈诗经〉两首》词类活用
    《〈诗经〉两首》古今异义
    《〈诗经〉两首》名句欣赏
    《〈诗经〉两首》结构分析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情景交融的典范──《蒹葭》简析
    《〈诗经〉两首》课文分析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关雎》之德与周朝的“三太”
    《关雎》琐议
    《关雎》的全诗和赏析
    说说诗经《关雎》
    《关雎》再赏析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也谈《关雎》为何排在《诗经》之首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关雎》《蒹葭》教学设想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杂谈
    王者之风,后妃之德──《关雎》的另…
    《〈诗经〉两首》诗意散译
    《蒹葭》教学实录
    《蒹葭》阅读练习及 答案
    《蒹葭》美点赏析
    《蒹葭》教案
    《蒹葭》教学实录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真是一首爱情诗吗?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实录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获奖案例 以《蒹葭》为例谈谈诗歌教学
    《蒹葭》中考练习题
    蒹葭译文及注释
    《蒹葭》中考练习题
    蒹葭读后感
    蒹葭是什么意思?
    蒹葭怎么读
    蒹葭原文
    《蒹葭》教学实录
    《关雎》一课教学案例
    《〈诗经〉两首》教学实录
    《〈诗经〉两首》问题探究
    《〈诗经〉两首》生字注音
    《〈诗经〉两首》有关资料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
    《〈诗经〉两首》研讨与练习说明
    初中语文 人教课标版 九年级 下册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
    《诗经·蒹葭》优质课教学
    《关雎》一课中两个问题的处理
    《蒹葭》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整体把握
    蒹葭教学反思
    《蒹葭》教学实录
    赏析《蒹葭》
    《蒹葭》教学设计
    《蒹 葭》教学设计
    《关雎》和《蒹葭》的文本细读与教学…
    一等奖课《蒹葭》实录整理
    《蒹葭》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应注重情感感悟与写作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