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案设计思路,清晰明了。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重点诵读教学。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第二课时,重点体味情感,难点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体味情感,把握语文教学情感之美。意蕴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
二、教案
授课人 应云云 学科 语文 学校 周王高级职业中学
课 题 《蒹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为更好学好本诗。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写法和翻译,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3、诵读,美读诗,能够把握重音、节奏、语调、语速,有感情的诵读。
4、深刻体会诗的情感,情景交融的写法。及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好处。
5、培养喜欢诵读美读诗文的兴趣,领悟追求者痴迷而执著的美好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各种方法诵读课文。
2、把握诗重章叠句结构,反复咏叹的妙处
教学难点 领悟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自己查找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诵读法 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美读全诗。
3、合作研讨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两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相信大家对要学的知识已有了了解。先提一个问题,《诗经》距现在大约有多少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二、了解《诗经》基本常识
1、提问:请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诗经》。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的补充和强调,并多媒体显示: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四.诵读诗歌,美文美读
1、请一学生读,教师及其余学生听,并给予适当点评。
2、听录音示范朗读,比较差别。
[教师提示学生拿出笔,划出停顿和重音。]
提示:这首诗四字句是二二的节奏,五字句是二三的节奏。
重音的字是每句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第一章是:仓、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湄、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沚。
3、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节奏、重音、语速、语调。
[教师巡视指导]
4、请三同学读,一人读一章。其余同学点评,看谁读的最好。
5、全班齐读。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翻译诗文
充分读诗
引起学生思考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培养兴趣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已经会翻译这首诗。在朗读上,已经把握了节奏、停顿、重音和语调,在诗歌朗读上最不能缺少的情感,我们还没探究。在刚才几位同学的诵读中,已或多或少的加入了情感,很不错。但究竟以怎样的情感才适合呢?回家好好揣摩,好好思考,认真诵读。
六、布置作业
认真练习诵读课文,体味情感。在此基础上背诵诗。
完成作业
及时复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件显示“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进一步领悟《蒹葭》情感做铺垫。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