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课本习题提示 一、1、史载苏轼曾任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而且前后《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雕刻家自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形成“泛舟”的主题。 2、雕刻家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这些都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 3、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别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就使观赏者想象到“泛舟”的地点是在赤壁而不是在别处。 二、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开关,由此说起能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时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最后写船尾因为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三、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四、最好能先拟一个草稿,答案略。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核舟记,魏学洢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核舟记》课本习题提示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