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综述 进入初二以来,大部分同学都变得不爱举手发言了,特别是文言文课,教师讲一点学生记一点,没讲的学生便“理直气壮”地不记。眼看着“众言堂”很快又要变成“一言堂”了,在此情况下教师若不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便会对语文课越来越不感兴趣。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中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结合我们班学生学有余力,研有能力的特点,我想放开手脚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应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于是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了文章,再要求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课内容,深入下去,自己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两课间隙时间调查、搜集信息后,准备第二天语文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师:(出示桃核)我手里有一个桃核,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桃核,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个微雕大师你想把它雕刻成什么样? 生:老师,这个桃核有多大? 师:你拿尺来量量吧,最后把结果告诉大家。 生:(量桃核)长,2.9厘米,宽2厘米。 师:请在白纸上画一个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在长方形内尽可以大地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内设计你要雕刻的人或物,设计好后请为你的作品再设计一段解说词。 生1:我设计的是一个扎瓣子的小女孩正在读一本书,书名是《简爱》,她双手捧着书,戴着一幅眼镜,读得非常专心。 师:一人、一书、一瓣子、两个字(生笑)。 生2:我设计的是篮球架下,五个人在争着投篮,一个大个男生正把篮球向篮筐投去,他热得满头大汗。 师:五人,一球,一篮筐,无数汗珠(生再笑) 师:想想王叔远在核舟上雕刻了多少人、物。 生3:人五,窗八,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名篆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很好,能抓住课文总结段落来回答问题。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明微雕艺术家王叔远能在同样大小的桃核上雕出我们想都想不出的那么多事物,真是—— 生齐:“技亦灵怪矣哉。” 师:齐读一下课文,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感受一下核舟的精妙。 生:(齐读) 师:我们虽看不到核舟这一艺术珍品,但它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这应归功于—— 生4:文章的作者。 师:对,作者以高超的写作技巧,用他的传神之笔把这件珍品再现在读者眼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本文写法上的传神之处。 师:昨天各组都申报了要研究的课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交流昨天所查的资料,并请发言人兼记录员边听边记,整理好发言提纲。先在小组内“试讲”,一致通过后,发言人代表全组发言,发言时要求脱稿,到讲台上来讲。 生5:我代表第三组发言,我们研究的课题是“甫”字的读音,书注中说“甫”通“父”,但是“父”是个多音字,给查字典,我们发现,读fǔ时有(1)老年人(2)同“甫”两个义项,读fù时有(1)父亲(2)对男性长辈的称呼两个义项。所以文中应读fǔ 师:能说说你们探究后的收获吗? 生5:通过这次探究使我们明白了要读准字的读音,不能主观臆断,要勤查字典,特别要注意多音字。 师:接下来哪一组发言: 生6:(邀请生7同时上前板书):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文章的结构问题。这篇文章的布局独具匠心,全文分三部分。 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高,接着交待核舟的来历和它雕刻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重点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对核舟各个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上下清楚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文章的最后部分,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内容总计一下, 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这样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的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第一部分在结构上的特点? 生7:总 师:补充或修改一下你们的板书好吗? 生7:(加上“总”“分”“总”三个字) 板书: 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高与核舟来历、内容。(总)
具体介绍核舟各部分的情况(分)
统计数字,再赞精妙(总)
师:第5组材料准备得相当充分,讲述条理清晰、板书简洁明了,还有没有哪一组敢向他们挑战的? 生8:我代表第2组向他们挑战。生9代表我们组板书,我们探究的课题是“人物形象”。 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但想使文章变得生动传神则需要有人物的介入。本文的作者则把五个本是没有生命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五个人看似有相同的形象和性格特点,细细品味则却又不完全相同。 我们可以通过三和四段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研究人物形象: 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可以看到一个历经沧桑穿着讲究的人。“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真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可以猜出苏东坡和鲁直的关系很友好,并且他们很健谈,性格开朗、平易近人。“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或许因为他们都是诗人,学者。所以举止很讲究也很受束缚。这则与下文佛印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右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佛印是一个僧人不同于东坡和鲁直的形象。他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的形象让人揣摩他那种豁达、开阔的胸襟。第四段的两位船工形象和性格大致与他们三个相呼应。船工右与佛印相仿,不拘小节很随意。而船工左则与东坡,鲁直比较相近。都是很讲究,很绅士的形像。下面请看板书: 苏东坡 黄鲁直 举止讲究,办事严谨 船工(左) 佛印 不拘小节,放浪形骸 船工(右) 师:对第2组探究的结论,别的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0:老师,我认为不能说“左面船工很绅士”(生笑)说他烧茶时专心致志就足够了。 师:听力真不错,好听力来自—— 生11:专心致志(生笑) 师:还有哪组准备好了,想发言? 生11:老师我们组换个课题行不行? 师:换什么课题啦? 生11:逼真的细节。 师:请为我们讲讲吧。 我们组研究的是本文逼真的细节,我们认为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例如第130页第三段写东坡和鲁直二人,除了写神情、姿态,还写了“各隐卷底衣褶中”之两膝。第130页第二段写船窗,“启窗而视,雕栏相望,”特意点明窗能自由开关,以可见雕刻之精巧;第131页第5段所题的字,以“细若蚊足”形容它,可见笔迹之纤细,这一切都说明作者的观察入微。 (因为生11平时不爱发言,今天讲得很好,全班为他鼓掌) 师:本课细节描写很多,其他组有没有补充。 生12:“珠可历历数也”这一句他落了。 生11:点头。(全班鼓掌) 师:能说说你们原来的课题吗? 生11:是数词的探究。 师:为什么换题呢? 生11:太简单了。从文中可见数词用在名词后,例“人五”。“窗八”。 生13:老师,还有数词 用在名词前的,如“通计一舟”。 师:谁能总结一下,古代数词的用法。 生14:用在名词前后都可。 师:和现代汉语有何区别? 生14:现代汉语中,数词只用在名词前,而且数词和名词间还有量词。 师:说得真好,看来这个课题也不简单啊。 师:最后一次机会了,还有哪个组想把探究的结论汇报给大家? 生15:(从来不举手的生15把手举了起来,来到讲台提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核舟) 我们组研究的是《核舟记》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本文的二至五自然段写的是核舟的具体形状、外观及附带物品等。其中第二自然段写的是船的中部,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尾于第四自然段介绍,第五自然段写了核舟的船背。(配以黑板上所作之图向大家介绍)。文章采用了说明顺序中的空间顺序,但却并未按正常顺序——即船头、船中、船背和船尾的顺序向读者介绍核舟,而是先写了船的中部。因为这个部分是核舟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核舟外观的部分。所以,作者先向读者介绍船的中部并不是没有目的,而是先让读者获得一个对船的总体印象。这样便把所要介绍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作者魏学伊的写作技巧。 师:生15借助图形,汇报了他们组对说明顺序的探究结论。强调了本文在说明工艺品部位时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那么我们是否真的学会了按空间顺序对事物进行说明呢?我们现场检验一下好不好? 生(齐):好。 师:请同学们选出三名有苏轼,黄鲁直,佛印风度的男生上场。 师:再请同学选出两名有导演才能的女生上场。 (学生选演员,导演) 师:先请导演A为苏轼,鲁直导演动作,神情。再请导演B为佛印导演。其他同学为副导演。(导演口述,演员造型) 导演A:鲁直在苏轼的左边,苏轼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他们靠近的两个膝盖靠在一起。对了,还有,身体往里微侧,东坡露出左脚,鲁直露出左脚。 师:副导演有没有补充。 生:16他们的神态应该是专心致志的,不能笑。 生17:嘴应该在动,因为文中说“如有所语”。 师:再请导演B导演佛印。 导演B:佛印右腿屈着,左腿竖起,右臂弯着支在船上,仰着脸看着天,在笑。 生18:老师,佛印的右腿应是跪着的,不是盘着的,而且应该是微笑,而不是像他那样大笑。还有他还没有袒胸露乳呢,应该把运动服的拉链拉开。(生笑) 师:现在请演员们重新造型,请大家观察并口述一下他们现在的动作、神态。(演员们造型)。师:下面,请一名同学当解说员为我们解说一下演员们的造型。 生19:于啸晨站在中间,背着双手,站着,站在左边的许奇伟右手拿着语文书,左手指着书上的文字让他看,于啸晨头转向左边,嘴动,二人好像在说什么。于啸晨右边的李德龙现在是盘腿坐在地上,右手抚在右边同学的桌子上,左手挠着头,正在憨笑。 师:讲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明白了本文说明工艺品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而且还学会了用空间顺序对人物的位置进行说明。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收获吗?能不能和大家说说? 生20: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严谨,浑然一体。 生21:逼真的细节,细致的人物描写可以使文章显得更形象生动。 生22: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放在名词前,也可以放在名词后。 师:真高兴这一课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学无止境,本课还有很多课题,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究。 作业:(分层次作业) A层:请同学们根据本课探究到的知识修改一下你们课前为自己画的核舟写的解说词。 B层:揣摩一下鲁直或苏轼可能在说什么或佛印可能在想什么,以第一人称来写。 C层:继续探究本课中涉及的暗示手法,色彩搭配、呼应等课题,上网查资料,看看王叔远的核舟的真面目。 教师后记 探究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三条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这节课,让我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个同学,都充分展示了自己查阅的资料,并在交流中获得了更大的收益,而且有一名从上初中语文课上就没举过手的男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到讲台前发言,而且还图文并茂地设计板书,博得了阵阵掌声。另外全班语文基础最差的一名男生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被公推为该组的发言人。 探究学习,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我在探究学习中发现教师的适时、恰当的指导是必要的,但切记不能剥夺学生尝试错误或继续探究的权力。应放开学生的手脚,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
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苑秀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