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H >> 核舟记 >> 正文

 

《核舟记》赏析

魏学

【作者介绍】

魏学伊(yì)(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善县)人。聪明好学,文章写得很好。一生没有做过官。他的父亲魏大忠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而悲愤至死。著有《茅檐集》。

【解题】

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略有删节。核舟,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工艺品小船。《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这件工艺品的具体描述,介绍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精巧技艺,使我们由此认识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它和我们学过的《口技》一样,是中国艺术史上一篇重要资料。文章构思巧妙,也不失为一件艺术精品。

【注评】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明:明朝。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曰:名叫。王叔远:名毅,叔远是他的字,号初平山人,明末常熟(现在江苏省常熟市)人。○点明时代、人物。“奇巧”是对王叔远技艺的总的评价,总领全文。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以:介词,用,凭。径寸之木:一寸见方的木块。径:直径。寸:市制长度单位。之:结构助词,的。木:木头,木料。为:动词,做,制,这里指雕刻。宫室:泛指房屋建筑。器皿:器具。皿:一般指盘盂一类的用具。以至:连词,“以至于”,“_直到”。罔不:无不。罔:否定副词,没有,无。因势象形:意思是说顺着木块的原来样子雕成某种相应的形状特征。象:动词,模拟。形;形状。具:具备,具有。情态:.神情姿态。○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尝:副词,曾经。贻:赠送。余:人称代词,我。核舟一:即一只核舟,古代汉语中表示事物数量的数词常用在名词后面,并常省去量词。盖:副词,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表示对原由的解释。这里可译为“原来是”:大苏: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当时人们称苏洵为“老苏”,称苏轼为“大苏”,称苏辙为“小苏”,合称“三苏”。泛:动词,坐船游览。赤壁:苏轼泛舟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北。苏轼曾两度游览,写了前后《赤壁赋》。湖北省蒲圻县西北又有一处赤壁,即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云:语助词,用于句尾,无实义。○点明核舟的来历和主题。

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引出核舟,点明主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  首尾:从头到尾。约:大约。分:长度单位,一寸的十分之一。有:同“又”,表示后面是一个尾数。奇:零头,零数。高可二黍许:高度大约有两颗黍粒光景,古代用黍粒表示长度单位。可:大约。许:表示约计数量,有“上下”、“光景”的意思。○开始对核舟作具体描述。先交代长度和高度,突出核舟的“小”,同时交给读者一个比例,以便据以对照以下所述器具人物的大小。  中轩敞者为舱,鹁(ru)篷覆之。  中:中间。轩敞:高起宽敞。者:助词,这里和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短语,指高起宽敞的部分。为舱:是船舱为:动词,是。翦篷:弱竹叶做成的船篷。弱:“箬”的异体字,箬竹,竹子的一种,叶子可以编制竹笠。覆:盖,之:代词,指船舱。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旁开小窗:船舱的两旁开着小窗。左右各四:左边和右边各四扇。共八扇:一共八扇窗户。扇:量词,用于门窗等。这里是以量词指代事物本身。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启:动词,打开。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词,表示顺接关系。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望:相对称。焉:语气助词。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dn)之。  闭之:关上窗门。之:代词,指窗。则: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介绍、说明、判断或解释。这里可译为“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句子。徐:缓缓地。兴:起。石青:国中使用的一种青色颜料。糁:这里是涂染的意思。之:代词,指刻在窗扇上的字。○对船舱细部作详细描述。

先写船舱,突出结构的精巧。

船头坐三人,中峨(é)冠而多髯(rǒ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中:中间。峨:高,这里用作动词,是嘉宗朱由校的年号(公元1621──1627年)。壬戍:古代干支计年,公元1622年岁在壬戌。秋日:秋月,秋季。虞山:山名,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往往用家乡的名胜代替自己的籍贯。王毅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甫:从前署名的格式,往往在名字后面加一“甫”字,“叔远甫,,即“字叔远”。钩了了:一笔一划清清楚楚。了了:叠音联绵字,清清楚楚。其色墨:它的颜色是黑的。其:代词,指所刻的字。○题款。其色自应黑。  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日“初平山人”,其色丹。  篆章:篆书图章。文日:文字是。初平山人:王毅的别号。其色丹:它的颜色是红的。○印章。红色。

最后写船背,主要是题名和印章。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通计;总计,合计。为人五:刻人五个。为:动词,这里是刻成的意思。为……各一:刻……各一件。并;连词,和。有:又。“有”后举零头。○核舟上刻人物之多,文字之多。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转折连词,可是,但。计其长:计算它的长度。其:代词,它的(指核舟)。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曾:副词,竟然,还。盈: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盖:副词,用于一句之首,表示判断。简:动词,挑选。修狭:长而窄。者:指示代词,表示。……的(桃核)”。为:动词,刻。之:代词,指核舟。○原材料桃核形体之小。  嘻,技亦灵怪矣哉!  嘻:叹词,啊。技:技艺。亦:副词,也。灵怪:灵巧,奇妙。矣哉:语气词连用,有加重语气的作用,相当于“啊”。○以赞叹作结,照应文章开头的“奇巧”。

总计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种类和数字,以赞叹作结。

【译文】

明朝有位特别手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长一寸的木头,雕刻成房屋、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长江)赤壁。

小船从头到尾长度八分多一点,高度大约有两颗黍粒光景。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叶做成的船篷盖着,(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窗。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两幅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位戴着高帽子多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黄两人同看一幅书卷子。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按在黄鲁直的背上。黄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稍稍侧着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刻得)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膛露出乳一部,抬头仰望,神态和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清楚得可以一粒粒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那个梳着槌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啸的样子。在左边的那个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这人(眼睛)正视着(水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响的样子。

这船的背面较平坦,就在上面刻着题款,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划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文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这一只小船,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箬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篆文,刻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奇妙极了。

【简析】

《核舟记》所描述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疑,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文章成功的基础。核舟的“灵怪”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在微小的物体上因势象形地雕刻出众多的人和物,刀法精细,布局巧妙,人物情态生动逼真,固然足以证明其“灵怪”,但这还只是外在的表象,一般人容易把握。核舟的“灵怪”主要表现在它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用雕塑语言表现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在距作者王叔远五百多年前的壬戌秋冬,北宋文学大师苏轼曾两度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为后世留下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在名人和名篇早巳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再来反映这一题材难度很大。然而正是在这点上,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文章的内部结构很严谨。第三部分又是总说,以一连串的数字作综合统计,加深了说明效果。这种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发端,以“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前后呼应,又使全文首尾贯通,浑然一体。

观察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字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对雕像的描写,船头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文章的内部结构很严谨。第三部分又是总说,以一连串的数字作综合统计,加深了说明效果。这种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发端,以“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前后呼应,又使全文首尾贯通,浑然一体。

观察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字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对雕像的描写,船头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且各有姿态,各具神情。这是雕刻艺术的传神,也是作者文字技巧的传神。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曰”是一个合体指事字,古文字形体,像口中吐出的气,本义是“词”。段玉裁解释道:所谓词,就是说心里有什么意思,口里就讲出什么言辞。“日”和。“云”的意义、用法相近,可以用于说话的开头,如“孔子云”可以作“孔子日”,“诗云”可以作“诗曰”。引文的开头,也可以用“曰”,如本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日‘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其中“文日”意思是“文字是”。下文“又用篆章一,文日‘初平山人’”用法相同。“曰”字的另一个用法是用为“叫做”、“称为”,如本文“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其中“曰”是“叫做”的意思。

历历  了了

“历历”和“了了”都是叠音联绵字。“历历”意思是:(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如成语“历历在目”,本文“珠可历历数也”。“了了”意思是:明白、懂得,如《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本文“细若蚊足,钩了了”中的“了了”,可译为“清清楚楚”,是从“明白”引申而来的。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句中,“罔”是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否定或禁戒。“不”是否定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名词谓语之前,表示否定。“罔不”连用,意思是无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但语气比一般肯定更强烈。全句译作: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中,“尝”是副词,表示曾经存在过某事实。“贻”是动词,赠送。“余”是代词,我。“核舟一”即一只核舟。这一句的主语王叔远承前省,“尝贻余核舟一”是一个双宾语句。谓语是“贻”,“尝”是它的状语。“余”是间接宾语,“核舟二”是直接宾语。盖:副词,原来,表示推断。“泛赤壁”即“泛舟于赤壁”,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的介词“于”省去。云:语末助词。这一句的主语是“核舟”承前省。

船头坐三人
    为人五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汉语里的数量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区别比较大,如“船斗坐三人”一句,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在“三”后加量词“个”,而古汉语的格式是:“数词+名词”,不用量词。本文“苏、黄共阅一手卷”,“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各一人”,“通计一舟”,“左手倚一衡木”等,都属这种情况。《口技》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也是。

“为人五”一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刻了五个人”,数量词在名词前,而古汉语的格式是“名词+数词”,名词在前,数词在后,不用量词。本文“为人五”之外,还有“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又用篆章一”等,都是这种情况。

古汉语中带有零头的数量的表示法是:“整数+有+零头”。如本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译成现代汉语是“刻字共计三十四个”,去掉“有”字,数词后面补上量词。又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译成现代汉语时也要去掉“有”字。表示约数的例子如:“高可二黍许”,译成现代汉语是“大约有两颗黍粒那么高”,其中“可”是“大约”的意思,再加上一个“许”字,有“上下”、“左右”的意思,表示约数。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核舟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核舟记》赏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译文
    《核舟记》赏析2
    浅析《核舟记》独到的语言特色 ——中…
    《核舟记》赏析3
    文言文核舟记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核舟记》说课创意
    核舟记的译文或赏析
    《古文两篇•核舟记》教学方案
    《核舟记》赏析4
    《核舟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中学语文免费教案核舟记
    《核舟记》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浅析《核舟记》独到的语言特色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设计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 》教案
    《核舟记》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问题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3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翻译译文(经典美文欣赏)
    《核舟记》教学反思
    《核舟记》教学建议
    《核舟记》赏析
    《核舟记》赏析
    《核舟记》整体把握
    《核舟记》电子教材
    琐谈《核舟记》的写作特色
    《核舟记》教法指引
    以课文为范本,学写说明文──由《核…
    浅析《核舟记》独到的语言特色──中…
    《核舟记》练习说明
    《核舟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核舟记》学法导引
    《核舟记》问题研究
    《核舟记》课文简析
    《核舟记》说课设计
    《核舟记》课标解读
    《核舟记》学法指导
    《核舟记》语法修辞
    《核舟记》重难点突破
    《核舟记》课文结构分析
    《核舟记》字词综合运用
    《核舟记》课文背景知识
    《核舟记》课本习题提示
    《核舟记》素质教育新学案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典型例析
    《核舟记》参考译文
    魏学洢简介
    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有…
    被删节的原文
    核舟究竟有多大
    《虞初新志》简介
    明朝时的微雕技艺
    《核舟记》教学设计
    关于“核舟”之“窗”“启”“闭”谈
    《核舟记》课文写作特色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课时训练
    《核舟记》说课设计
    《核舟记》导读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基础知识题
    《核舟记》课内语段阅读题
    《核舟记》同步达纲练习
    《核舟记》课时训练
    宁波发现稀世珍宝 专家解开核舟四谜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