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舟记》说课创意
|
精彩,在奇巧处展现 ——谈《核舟记》教学创意 公安县孱陵中学 齐静妮 在《核舟记》一文的教学中,我紧扣课文中“奇巧”一词,带动学生对全篇内容的理解,对本文写法的探究。教学分四个板块:猜测文体激趣,理解刻舟之巧,探究写法之巧,引导背诵课文。以“奇巧”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猜测文体激趣 老师先问:这篇课文的标题“核舟记”中有一“记”字,同学们猜猜,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学生可能会说是一篇记叙文,是一篇游记等。 老师再说:现在同学们读课文,读完文章后再说说这篇文章的体裁。 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读准词义,读通句意,读懂文意后发言。有的学生会说:这篇课文记了一位朋友王叔远送给我一枚核舟,有叙事的成分;或者说本文记了一枚核舟上所雕刻的内容,与说明文类似;或者说本文记了作者对王叔远的评价,有议论文的特点等。 老师在学生的发言后作总结:记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这篇文章按空间顺序介绍实物,是一篇描绘生动的实物说明文。 这个板块紧紧抓住标题中的“记”,利用“记”字对学生的迷惑性,而且“记”的文体特征相对常规文体不好把握的特点,通过一猜二读三总结三个步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二)理解刻舟之巧 这个板块紧紧抓住文中一句话“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老师给出主问题:“王叔远的刻舟之巧在文中怎样体现出来”?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自由发现并说话。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突出窗子数量多,体现王叔远刻舟之巧;或者说:我发现佛印“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佛印竟清晰可数,体现了王叔远刻舟之巧等。 在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后,老师说自己的发现,老师的发现综合全篇,着眼全文,老师的发现是: 1.运用数词体现刻舟之巧 2.主题突出体现刻舟之巧 3.描摹形神体现刻舟之巧 课堂上通过组织师生活动,在活动中读课文、品课文、深刻地体会上述三个特点。 活动一:男、女生对读,品数词运用之巧 请男生找写舟的数词,女生找写舟上所刻之物的数词,男女生对读。男生读的内容是:一舟,长八分有奇,高二黍许;女生读的内容是: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之共三十有四。读完后,老师问:这些数词体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比较读,自然强烈地感到:舟何其小,所刻之物何其多,王叔远的技艺何其巧! 活动二:师生点读,品构思之巧 第一段末句表明:核舟雕刻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老师在主题中的“大苏”、“泛”、“赤壁”三个词中任点一词,学生读二、三、四段中体现该词内容的语句。 师生点读后,老师问:你们读的文句是怎样表现主题中的内容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可能会说:主题中的“赤壁”通过船舱旁小窗上的刻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表现出来,因为这些刻字都出自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王叔远以此来表现泛舟的地点是赤壁,再比如说:主题中的“泛”可通过舟尾横卧的楫及两舟子轻松愉悦的情态表现出来,楫横卧表明此时舟正“放乎中流”而非正用之“捕击中流”,舟子轻松愉悦的神情正好与“泛舟”的悠闲意境相吻合等。 活动三:师生对读,品技艺之巧 核舟上五人都刻得“状其貌而刻其神”,形象栩栩如生,情态丰富多样,老师读某个人物,学生读写该人物情态动作的语句,比如老师读 “写佛印情态动作的语句是——”学生读“佛印居右,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师生对读后,老师问:同学们读的语句,突出了人物各自怎样的情态特征? 学生思考后,回答:写苏黄着意表现其情深意笃,完全忘记现实的烦恼,陶醉在画面的美好意境里,刻佛印则突出其超然出尘,洒脱不群的特点,成为苏黄的陪衬,船尾两舟子则显出其轻松,愉悦的神情等。 这个板块围绕主问题设计三个活动,每个活动中有读、有品,带领学生从课文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探究写法之巧 教师在上一个板块学习结束后的过渡语是:一枚小小的核舟,精妙绝伦,王叔远真乃奇巧人也!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说:嘻,技艺灵怪矣哉!他是深深理解王叔远的艺术匠心的,他用自己的文字再现了核舟非凡的魅力,作者运笔的奇巧与王叔远刻舟的奇巧相得益彰,让我们探究这篇文章写法上的“奇巧”。 提出主问题:作者的奇巧运笔再现了核舟的艺术魅力,请理解品评。 面对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发言,然后老师从写作顺序的角度归纳两点: 1.总分呼应之巧 ①从全文理解总分呼应之巧 ②从段落理解总分呼应之巧 2.左右对应之巧 学生先说说这些手法在文中的表现。比如:全文的总分呼应之巧表现在:第一段总说的内容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纲,这段中“径寸之木”与后文“长约八分有奇”“计其长曾不盈才”呼应,“因势象形”与“桃核修狭者”呼应,“各具情态”与二、三、四段写五人神情,都是先总说有哪些人,再逐一分说每个人的神情动作,与总说内容紧密呼应;再比如左右对应之巧表现在二、三、四段,在介绍船舱、船头、船尾的雕刻内容时,从右到左,左右对应,如写小窗,“右刻”对“左刻”,写舟子,“居右者”对“居左者”等。 学生在品评说话后安排学生对读活动,针对“左右对应之巧”,请学生找出文中左右对应的句子,男女生对读或同桌对读,加深对这一写法的理解。 这个板块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说和读中领悟文章的写法,通过理解写法,也找到了背诵文章的“拐杖”,为后一个环节“背读”作铺垫。 四、引导背诵课文。 抓住课后练习的要求,设计这个板块的背读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背诵二、三、四段。 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说说背诵这几个段落的规律。如每个段落先总后分的规律,写人物左右对应的规律等;再此之后让学生按自己总结的规律读、背课文,老师点背其中的某一段落;最后组织小组竟背这些段落。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板块包括一次猜读,两个主问题,一次背读的内容,以“奇巧”一线串珠,力求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紧凑,学生活动充分,学生探究深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谢谢!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核舟记,魏学洢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核舟记》说课创意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下一篇文章: 《核舟记》教学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