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师表》教学设计
|
《出师表》教学设计 湖北省麻城市南湖中心学校 魏紧跟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227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全文只624字,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文章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责任,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刘禅,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全文以议论为主,融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世人推崇和传诵。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此情此意形成了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应为议论体的杰作,抒情体的典范,古文中的精华。是每位学生必须熟读成诵、牢记于心的篇目。
教学本文时,应要求学生丰富文言词汇,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背诵全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融情于议、叙,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重点为当堂成诵。教学难点为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理解诸葛亮的“忠”。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为2课时。
【过程方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背诵课文。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生每人读一段课文。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多媒体课件显示语音:正音: 陟罚臧否(zhìpǐ) 恢弘(hóng) 驽钝(núdùn) 疲弊(bì) 行阵和睦(háng) 妄自菲薄(fěi) 裨补阙(bìquē) 崩殂(cú) 以彰其咎(jiù) 夙夜忧叹(sù) 5、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默读,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
3、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
4、请学生一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如: ⑴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⑵ 引喻失义 ⑶ 性行淑均 ⑷ 察纳雅言 ⑸ 庶竭努钝 ⑹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⑺ 深入不毛 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又如: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⑴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⑵ 先帝不以臣卑鄙。再如词的活用。
5、读“阅读提示”,完成下列练习(课件显示):
⑴ 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 ①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⑵ 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⑶ 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重点
1、再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⑴ 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
① 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② 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③ 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⑵ 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① 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② 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3、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五、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
六、总结、扩展
1、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为国的心情,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文章周密畅达,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也难怪前人“忠有《出师表》”的说法。
2、结合《隆中对》及本文,阅读下列文章(印发给学生),讨论,理解诸葛亮的“忠”。 1、老教授上书建议中学课本停用《出师表》
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日前写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信中说:在《止战疏》中,华歆认为:“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待时机的成熟。”(原文为:“夫兵,不得已而为之,故戢(收藏、收殓、止息不用)而时动。”)。诸葛亮的《出师表》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刘备曾“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以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止战疏》中,华歆认识到三国鼎立已成定局,极力主张积蓄国力:“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治二王之业。”即以周成王、周康王作为榜样,先治理好曹操、曹丕留下的基业,成就一个太平盛世。同时提出了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它强烈地反映了华歆民本思想和止戈为武的战争观。谈到用《止战疏》替换《出师表》的实际意义,胡觉照认为,《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 本报记者 赵福生实习生程成
──原载《三秦都市报》
2、《出师表》不可从教材中删除 日前,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写给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胡觉照认为,诸葛亮《出师表》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因此,《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三秦都市报》4月13日)历代选家必录、教材必选的千载名文,诸葛亮之《出师表》,在胡教授眼里竟然成了“愚忠”的代名词,并且“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止战息兵’的观念”。虽然胡教授有自由解读《出师表》,并给予批评建议的权利,但此一耸人说辞,又确乎让人莫名惊诧,难以苟同。不错,从表面的历史文本上看,当初诸葛亮所以上书《出师表》,力主北伐,确实有感恩于刘备父子的因素。但是,此一“报恩”情结,果真就是他决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北伐的全部和根本动机?对此,诸葛亮在其前后《出师表》中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非臣不自惜,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而目的在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然,作为千年之后的现代人,对上述表白中“王业”、“奸凶”的具体内涵及其正当性,完全可以有不同看法。但,对处于当时具体历史情境下的古人的这份“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志向和情感的忠贞性和真挚性,显然不容轻易怀疑,更不能简单草率地视为“愚忠”。更何况,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完整,从来就是中华历史的主旋律,是历代仁人志士矢志不渝、念兹在兹的家国理想。这种历史心理、民族情感背景下,即便《出师表》确实“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那也绝非仅仅针对个人之忠。事实上,正是因为《出师表》淋漓生动地体现了这样一种家国之忠,所以,后世每当国家危亡之际,它才能如此强烈地感染和激励着后人“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感和意志,有道是:“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白居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至于所谓“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云云,在笔者看来,同样也是偏颇之辞。“出师”当然意味着发动战争,但问题是,任何战争的发动都等于不“科学的军事观”吗?或者,“止战息兵”就意味着不讲任何战争、战备吗?古人说得好:“兵者,国之重器也。好战者恒亡,而忘战者必危”。可见,科学的军事观从来都是不好战与不忘战的有机统一,绝不可偏废于一端─—好战固然可怕,但忘战讳战同样十分危险。所以,仁义圣德如孔子,也强调:“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出师表》之所以不可从教材中删除,胡教授的建议之所以不可接受,还在于,《出师表》流芳千载的价值不止是思想上,也是文学文本上的。关于这一点,历代文学家早已论述详备,并已是文学史之公论:如南北朝文学评论大家刘勰就曾如是高度评价《出师表》:“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大文学家苏东坡对之更是赞誉有加:“孔明出师二表,简而且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而同为宋代文学家的陆游甚至认为:“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如此文史皆有公论,并浸染了深厚民族传统精神情感,“志尽文畅”、文质俱佳的杰出作品,岂容以“愚忠”论之,并建言删之?所以,胡觉照教授当收回此议。
──原载《新京报》 2007年4月14日
4、问题不在《出师表》
日前,西安一名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建议,将华歆的《止战疏》代替诸葛亮的《出师表》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理由是,《出师表》宣扬的是一种愚忠思想,不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军事观。而《止战疏》则强烈地反映了华歆的民本思想和止戈为武的战争观。(4月13日《三秦都市报》)以胡教授的观点去观照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问题多多,尤其是古诗文,由于受时代局限,很多篇目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谓撤不胜撤。如因为《出师表》表达了愚忠思想,建议删去,那么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宣示了一种屈原人格,苏轼的《前赤壁赋》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李密的《陈情表》丧失了人性,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则暴露了中国人情感失控,依赖感强的典型缺陷等等,照此说来,都得删去。其实,就古文而言,重要的不是教材,而是怎样教。如果能用现代人独立不倚的批判眼光去分析解读文本,不管教的是哪一篇,一样能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说,归根结蒂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养,让他们从对教参的依赖中摆脱出来,形成自己确定的教育观和审美观,如此,即使像《出师表》、《陈情表》等这类“有问题”的课文都能上出新意来,变“我注六经”为“六经注我”,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原载《武汉晚报》 2007-04-14 <td width="15" background="../..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出师表,诸葛亮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出师表》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出师表》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出师表》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