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出师表 >> 正文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出师表》
学科
语文
总课时数
3
单元章节名称
第六单元
页码
177
执教者
万永忠
版本名称
苏教版
年级
九年级
 
下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公元277年)北伐之前,上奏给蜀汉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表中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反复劝勉刘禅继承先帝刘备遗德,重用贤臣,疏远小人,修明政治,以完成刘备未竟的统一大业。字里行间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赤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其感人至深,由此可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多层面解读文章,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
分析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
强调三个对话: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有分寸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认识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责任心及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3
、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寓情于叙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搜集《三国演义》主题歌;剪录《三国演议》中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白帝城托孤》等视频材料;搜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搜集歌颂诸葛亮的对联及评价。
2、制作相关的课件。
教学流程
1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教学目标
1、弄清“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2、扫清字词障碍;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4研读(1—3)段并对这三段的学习以小结。
教学重点
研读(1—3)段并对这三段。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你们看过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了吗?
3、说说看,你认为这部电视剧中哪个人物是智慧的征?
4、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1学生看多媒体播放的主题歌。
2、看过。而且是百看不厌。
3、是诸葛亮。
4、“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1、创设情境,引起读者的兴趣。
2、间接介绍写作背景。
3、了解“表”这种文体的特点,有助于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先视频朗读、再自读两遍。
2、将读不准的字、词圈点出来。
3、将断不准的句子划上记号。
4、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出各部分要点。
 
1生字词;          苟 猥      攘,咎      咨 颓    ……
2、断句://作奸犯科//为忠善者,宜//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1、通过视频朗读,为学生读课文做示范。
2、扫除文字障碍,在字、词句顺畅的基础上,有助于下一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第1段)
一、朗读第一段
二、问题设计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么?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小结:本段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一、分组朗读,再由一人朗读。
二、问题明确: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
2、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3、开张圣听
4、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1、通过朗读领会感情。
2、众人朗读,为揣摩感情蓄势;个人朗读以检测课文的熟悉程度。
3、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答题。
4、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第2段)
一、朗读第二段
二、问题设计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2、如何具体执行?
3、提出怎样的劝诫?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一、先由一女生朗读,再让全体男生朗读。分组朗读
二、问题明确:
1、赏罚分明
2、对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给予刑、赏。
3、陟罚藏否,不宜偏私
4、“宫中”“府中”
1、变换着方式朗读,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白作者所提建议入情入理。
 
一、研读课文(第34段)
一、朗读第三、四段
二、问题设计
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2、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3、作者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4、作者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一、先让一男生朗读,再让全班女生朗读。
二、问题明确:
1、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变换着方式朗读,使课堂教学不枯燥呆板。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节小结
1、扫清了文字障碍。
2、理清了本文的思路,归纳了各段的大意
3、理解(1—4)段的内容
1、扫清了文字障碍。
2、理清了本文的思路,归纳了各段的大意
3、理解了第一、二、三、四段的内容。
1、培养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点的能力
2、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2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4—9)段;2、小结本节课内容。3多层面解读文章,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
教学重点
1、研读课文(4—9)段;2多层面解读文章,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
 二、研读课文(第5段)
一、朗读第五段
二、问题设计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一、先由一人朗读,再让全班齐读。
二、问题明确: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重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亲贤臣,远小人。
3、亲小人,远贤臣。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重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本段是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第三条建议,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通过多重朗读加深对“亲贤远佞”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第6段)
一、朗读第六段
二、问题设计
1、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
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
一、女生齐读,男生微闭双眼静心听
二、问题明确: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庐之中。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女生在读中领悟感情,男生在听中领悟感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研读课文(第7
一、朗读第七段
二、问题设计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二、女生齐读,男生微闭双眼静心听
二、问题明确:
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男生在读中领悟感情,女生在听中领悟感情。
2、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含
 
 五、研读课文(第8段)
一、朗读第八段
二、问题设计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一、教师朗读,学生齐读
二、问题明确:
1、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开张圣听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1、通过朗读体现师生在教学中的平等意识。
2、通过设计问题,容易引导学生快速把握行文的思路。
 
 
六、研读课文(第9段)
  
1、言辞简单,是多余的话吗?
2、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一、全班齐读
二、问题明确:
1、不多余
2、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
加深感受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炽热深情。
 
   七、本节小结
1、第5段向后主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主张。
2、(69)段,表达自己“忠先帝,报陛下”的原因和决心。
1、第5段向后主提出“亲贤臣,远小人”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2、(69)段,写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表达自己忠先帝报陛下的决心。
1、培养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点的能力。
2、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写作特点分析;2、深层探究;3、全文总结;4、巩固练习;5、迁移性练习。
教学重点
1、写作特点分析;2、深层探究。
        一、写作特点
 
   教师提示:
1
、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1、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2、本文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工整的排比句式,
   1、多层面解读文章,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
       2、通过了解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助进对“表”这种文体的了解。
 
      二、深层探究
问题设计
1.这篇表文仅仅是提出一些建议吗?还写了哪些内容?
  
       2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3.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的开头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问题明确:
明确:1、这篇表文除了提出一些建议之外,还追述了个人以往的经历,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最后明确了朝廷内外各方面的责任。
 明确:2、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明确:3不矛盾。当时蜀国同魏、吴相比,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在这种形势下,诸葛亮派人跟吴国通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胜利,同时加强内政建设,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在战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这样,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上表出师伐魏。
  1、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习创设空间与平台。
 
 2、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三、全文总结
课文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 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 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深入领悟寓情于议寓情于叙的写法。深层感受悟诸葛亮的“报先帝,忠陛下”的赤子之心。
 
      四、巩固练习
一、内容理解1.作者在本篇所表达的思想可用哪六个字来概括。
2.哪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3.表中着重回顾了哪两件大事,表达了诸葛亮的北定中原坚强意志和什么情。
4.作者写这篇表的用意是希望后主做什么?。
  二、句子翻译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3.“此皆良实,志虑忠纯。”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问题明确(一)
1、可用报先帝忠陛下六个字来概括。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
3三顾茅庐临崩托孤;受恩感激(感恩图报)
4亲贤臣,远小人
   问题明确(二)
1、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2、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
3、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4、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
         检查收获程度。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的内容,达到以箭双雕的目的。
  
 
           五、迁移性练习
    问题设计
1、交流歌颂诸葛亮的名诗名句
              2、讲述诸葛亮的故事
  3、你有诸葛亮一样的责任心吗?
    4、向老师或父母陈述一件事。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4、治国与治军,卧龙岂两事. 《咏史》
陈寿亦何知,还问司马懿.
 5、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
 2、《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等
        3、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4、内容自定,对象自选;叙议结合。
1、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了解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扩大视野,加深对诸葛亮的了解,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会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责任心。4、学会运用叙议结合的写法。
 
板书设计

广开言路
文本框: 报先帝   忠陛下15   赏罚分明             寓情于议
文本框: 出师表亲贤臣 远小人
叙述经历:三顾                
6—8    效忠心愿:临终托孤外    寓情于叙
宏伟目标 :兴复汉室          
         9      抒写心情,情真意切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出师表》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出师表》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