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堵葛亮出师讨伐曹魏,临行时写了这个表给刘禅。刘禅听信小人之言,不辨忠奸,诸葛亮恳切陈词,表示他对蜀汉的无限忠贞。文中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愿,亲贤臣,远小人,并陈述自己要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清朝丘维屏认为:“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这也许可以作为《出师表》的总的修辞特征和语言风格。
1·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转折复句。用个转折连词“而”,就突出了第二分句“中道崩殂”:不用“而”也说得通,但一来不能突出后者,二来没有缓舒语气的词儿。转折复句的重点落在后面。
2)《论衡·四讳》,“死亡谓之先。”这里的“先帝”,是对刘备的尊称,“先”,隐含褒义。诸葛亮为了使刘禅能对他的建议深信不疑,就把“先帝”遗愿作为他陈述政见的有力根据,这是本文修辞上的一大特色。本文总共用了十三个“先帝”,值得细加体会。
“先帝创业”是主谓词组作主语,这是陈述一件壮举,但第二分句的主语却是“先帝”。这句也可以写成“创业未半,而先帝中道崩殂”,那就强调了“先帝”跟“中道崩殂”的关系,现在的写法是强调“先帝”跟“创业”的紧密关系,这跟《出师表》谋求创业的主题思想相符合。
3)《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天子死了一如山崩之势,是古代社会对统治者最突出的尊词,它不同于一般的“死”。又,《触龙说赵太后》有“一旦山陵崩”,这是触龙对赵太后说的话,意思相同,却比单说“崩”明白些。“殂”,《说文》:“往死也。”到某个地方去死,这里跟“崩”构成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殂”也有庄重敬肃义,《尚书·尧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尔雅·释诂》“崩、薨、无禄、卒、殂、落、殪,死也。”郭璞注:“古者死亡,尊卑同称耳。”可见尊称天子的死为“崩”为“殂”是殷商以后的事。
1·2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是两个四字格式的分句合成二个并列复句。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就更多地注意运用四字格,因为它有整齐有力、富于语言节奏的特点,两个四字格构成对偶,显得特别精警而有旋律。“益州”是蜀汉所在地,汉朝设置益州,在今四川省以及云南、陕西两省部分地区。这里不说“汉室”而称“益州”,跟上文“天下三分”有关,亦即《后出师表》所谓“王业不偏安”的意思。“此”,句法上可以去掉,但去掉以后“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只是一般的主语,地位不显著。现在用个“此’字复指,同样的意思一而再地出现,就大大显示了主语的地位,而这正是诸葛亮旨意所在。这种突出重点的写法跟平衡是对立的统一,没有突出也就无所谓平衡,因此突出重点是美的基本原则。
2)“存亡”是或存或亡,也就是“危急”,同义复用也是为了强调,为了加强语气和感情,同时形成浑厚畅达的气势;
3)第二句是承第一句的因而导致的果。这两句象音乐上的最低调,象哀歌。
1.3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1)“然”不同于“而”:“而”的转折幅度小,一般在分句之间;“然”的转折幅度大,一般在句子之间。本句的“然”用来让情绪急遽上升,它后面的部分象是激昂欢快,热情奔放的A调,一抑一扬,或者先抑后扬,也是一个美学原则。但是,最根本的还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心雕龙,定势〉“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自然之趣也。”“然”后面的部分如果把“者”字实看成“的原因”,就是单句,如果虚看成表示停顿的记号,就是因果复句。即使看成单句,前面作主语的仍旧表示结果,后面作谓语的仍旧表示原因。这种句式的修辞特点在于先着重交代结果,再补充说明原因,同样的意思,如果写成“然侍卫之臣,忠志之士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故不懈于内,忘身于外也”,就是一般的先述因后讲果的复句,无所谓强调结果了。根据这里的语盲环境和表达意图,应当采取先果后因的句式从而达到强调结果再追溯原因的目的。
2)这句又出现一个“先帝”,进一步表白“先帝”是一心想创业的。“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都是六字句构成对称,比前面的四字句对称更有气势。至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是两个八字句构成对称,那就具有非常浑厚雄劲的力量,这种语言形式跟诸葛亮集中提出非常有利的创业条件从而激发刘禅励精图治的动机尤其谐和。《文心雕龙·神思〉“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2)特殊地说,“侍卫之臣”是文臣,“忠志之士”是武将,是特定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词义,亦即词义的言语分析;一般地说,“侍卫之臣”是武将,“忠志之士”是文臣,是一般请言环境下的一般词义,亦即词义的语言分析。这里应该作言语分析。“陛下”本来是皇帝宫殿的台阶,后来用作对皇帝的敬称,是一种借代方式。
1·4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本节第一、二两句说的不利与有利两方面的情况,本句 却是先作原则的建议。本句跟前面两句的逻辑关系是承接而兼因果。
2)这句的内部结构是对比复句。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情况放在一起说,收到相互衬托、相互对照、相得益彰的效果。两部分的内部结构又相,同,都是先说行动再谈目的,·又构成排比手法排比是用结构相似、意义相同或相反、语气一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排在一起,整齐有力。本句对比跟排比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地融合在一起,它兼有两种辞格的表达功能。而且,前一部分宇数是六,六,六,后一部分是六、四、六,是传统的四六骈文却又有错综变化,这种语言艺术只有反复诵读,审精发微,才能体会得之。
3)诸葛亮一方面跟刘备同辈,是刘禅的父执,另一方面又是蜀汉的丞相,是刘禅的臣仆。刘禅听信奸佞,诸葛亮难于进言,言之不察将遭大祸,这里的建议实在是刘禅应当采纳并且应当施行的,但如果说成“诚应”、“不应”,——语气就大了。现在连用两个“宜”字,“宜”适宜,语气就小而具有谦抑义。又,“光”与“恢
弘”是一对同义词,两处分用可以避免重复。
2·1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并列复句。“宫中府中”是“内宫中人和官府中人”,这里就以‘宫中府中”来替代,属于领属性定语兼代中心语之例,它使语词简缩成为四字句跟下面三个四字句构成四个整齐划一的分句组,从而产生它本身有力又跟其他长句交错变化的艺术效果。《文心雕龙·声律》:“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如果不管以上情况,只从表意看,这句也可以写成:①“俱为一体,宫中府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②“俱为一体,陟罚臧否,宫中府中,不宜异同。”但如前面1·1句的第二条所述,就转移了主语跟有关谓语的特别密切的关系;现在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强调了内宫和官府应当“俱为一体”。主语在哪个分句出现,受到特定表达要求的严格制约,并不是任意的①.
2)陟,提升;罚:处罚;臧,臧者,忠臣;否,否者,佞人。从文字形式看,“陟罚臧否”的说法不合理,讲不通,其实是一种“合叙”手法,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举了若干例子;“合叙”是把内容上分开的话放在一起说。由于有特殊的语言环境,用“合叙”自无问题,一旦离开了特定环境就有困难,“陟罚臧否”要理解为“陟臧罚否”。本文“合叙”的句子有好几个④。古人就有不明“合叙’手法而误解的:《汉书,景帝纪》:“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应劭注:“皇帝延诸侯王宾王诸侯皆属大鸿胪,故其薨,奉其行迹赐与谥及哀策诔文也。”其实是“诸侯王薨,大鸿胪奏谥诔,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策”,合叙则词简,分叙则文繁,可见“合叙”手法有时是为了简练。一般是为了同词性的词(陟罚——臧否)相连,形成整齐划一。
3)“异同”,一说是“异与同”。一说是为了音节谐和凑足字数而特别使用的偏义复诃,“异同”等于“异”,又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父兄”等于“兄”。
2·2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基本结构跟1·3句相同,只是正面的意思更加突出,更加强调。
2)“合叙”手法,参见上句说明之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意思是“若有作好犯科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若有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赏”。
3)“昭”,《说文》:“日明也。”引伸为“发扬”,它跟上文的“光”和“恢弘”是同义词,三者彼此构成了避免重复的错综写法,给人以新颖活泼变异多端的快感。
3.1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榨、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此”的作用请参阅1.2句的说明一。“合叙”手法请参阅2.1句的说明二。“简拔”后面可以有个代替主语的“之”,那就使主语所指内容三次出现,但没有这个必要,,因此不见“之’字。“是以”,因此,“是”复指它前面的情况以便更加突出,凡是突出的地方都要重读。
2)“良实”跟“志虑忠纯”是同义的语词复用,以使刘禅对他们有更深更好的印象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