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的《书愤》中尾联的两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这篇《出师表》在历史和文学上的地位。全篇叙事为主,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真理足,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全文进谏的艺术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妙切入
文章是作者临行时的进谏,刘禅虽为蜀主,但当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资力平常,能力较差,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也是预防小人惑主。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为了治愚医顽,作者在行文上颇费深思。
作者首先从当前不利形势出发,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暗示不奋发图强则难与魏吴久持;再提出在不利形势下应利用有利条件──文武官员追念刘备恩情,要把它报答给刘禅,树立起刘禅的信心,激发起他的斗志。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陈述了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将关系到国家存亡,也从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说理透彻,方法巧妙,使人易于接受。
二、披文入理
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谈赏罚分明时,不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具体的措施,还指名提到了四个良臣,着重地称赞他们的优良高尚的品格,说他们“志虑忠纯”,是“贞良死节”之臣;又特别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出来的,值得信任,使人信服。然后插入一段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结论:亲贤臣,远小人。
三项建议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说理清理,将具体措施,具体做法分析得细致到位。
三、理中融情
诸葛亮为了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着重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在文中却称自己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对于先帝的蒙爱感激涕零,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
因为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语重心长,苦口婆心,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天地可鉴。,处处将国家放在第一位,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而且以此作为自己的重任,情真意切,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像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辈。
因为作者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恭敬,言辞上恳切,感情上真挚,一片心意天地可鉴,因此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感人至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