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出师表 >> 正文

 

[组图]出师表 诗意 赏析 朗读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1)而中道崩殂(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5),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6),盖追先帝之殊遇(7),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8),以光先帝遗德(9),恢弘志士之气(10),不宜妄自菲薄(11),引喻失义(12),以寒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3),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4),不宜异同(1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1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8),不宜偏私(19),使内外异法也(20)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2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3)。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4),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25),有所广益(26)

  将军向宠(27),性行淑均(28),晓畅军事(29),试用于昔日(30),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1)。愚以为营中之事(32),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33),优劣得所(34)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5);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6)。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7)。侍中、尚书、长史、参军(3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39),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40)

  臣本布衣(41),躬耕于南阳(4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3)。先帝不以臣卑鄙(44),猥自枉屈(45),三顾臣于庐之中(46),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47)。后值倾覆(4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49)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0)。受命以来,夙夜忧叹(5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52),深入不毛(5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54),北定中原,庶竭驽钝(55),攘除奸凶(56),兴复汉室,还于旧都(5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58),进尽忠方,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59),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60),以彰其咎(61);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62),察纳雅言(63),深追先帝遗诏(64)。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65),不知所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曾居隆中。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政治家、军事家。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霜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地方打败曹操,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建蜀汉。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受托辅助后主刘禅。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著有《诸葛亮集》。

[注释]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未半:此指没完成帝业。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古代帝王死亡叫“崩”,也叫“殂”。

  (3)盐州疲弊:指蜀汉力量衰微,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困乏无力。

  (4)诚:的确。秋:时候。

  (5)侍卫之臣:服侍、保卫皇帝的臣下。

  (6)忘身:不顾自身危难。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殊遇:优异的待遇。殊,不一般,特异。

  (8)开张圣听:扩大主上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发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

  (11)妄自菲薄:随意看轻自己。妄,随意。菲薄,微薄,轻视。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失义,失当,违背大义。

  (13)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

  (14)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表扬。否:批评。

  (15)异同:不同。

  (16)作奸犯科:干不正当的事违犯法令。作奸,干坏事。科,科条,法令。

  (17)宣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论,判定。

  (18)昭:显示。平明:人平,不昏庸。理:治。

  (19)偏私:偏袒私情。

  (20)内外:指官廷内外。异法:行不同的法度。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官名,皇帝的亲臣。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虑:志趣、思想。忠纯:忠诚纯洁。

  (23)简:挑选。拔:提升。遗:留给。

  (24)悉:全部。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25)裨(bì):补。阙漏:同“缺漏”,缺点和疏漏。

  (26)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公正。

  (29)晓畅:明达,通晓。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指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陈: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能力好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

  (35)先汉:前汉,即西汉。

  (36)后汉:东汉。倾颓:倾覆,灭亡。

  (37)桓、灵:指桓帝刘志、灵帝刘宏。这两个东汉末年的皇帝政治腐败,使刘汉王朝倾覆。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

  (42)躬耕:亲自耕种。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

  (43)闻:有名望,闻名。达:通达,此指官运通达。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分卑下,见识鄙野。卑,身分低下。鄙,鄙野,粗野。

  (45)猥(wěi):屈辱。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顾,看,看望。

  (47)许:答应,许允。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木的荒凉地区。

  (54)奖率:激励率领。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庶几,希望。竭:尽。驽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劣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àng)除:排除,铲除。奸凶:此指曹魏政权。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权衡。

  (59)托臣以讨贼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

  (60)慢:怠慢,懈惰。

  (61)彰:表明。咎:罪过。

  (62)谘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征询。

  (63)察纳:考察采纳。雅言:正确意见。

  (64)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5)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了三个国家,我们蜀国军力疲惫,财力不足,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决定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但是侍卫的大臣们能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外拼死作战的原因,大概是追念先帝的特殊待遇,想以此报答陛下啊!(陛下)实在应该扩大自己的听闻,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兴志士的气节,不应该轻率地小看自己,在发表政见的时候放弃了原则,以致堵塞了臣下向您直言规劝的道路啊。

  宫廷中的近臣,相府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晋拔、惩治(官员),对官员进行考查褒贬,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假若有做了坏事,违犯了法令或者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应当(把他们)交给主管的官员去判定他们(应该得到的)处罚或奖赏,用来昭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法治,不应当偏袒和私爱,使宫内外存在着不同的法度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全都是善良诚实、心地忠贞、思想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内的事情,不管大大小小,都要拿来向他们咨询,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避免错误、防止疏漏,收到更大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精通军事,在往日任用他时,先帝称赞他说:是个有能力的将才,因此大家一致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全拿来询问他,就必定使军队上下团结一致,使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都能各自发挥作用。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前汉时期天下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时期国家所以衰败的原因啊。先帝在位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论这些历史事实,没有一次不叹气并对桓帝、灵帝(的昏庸)表示痛心和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全都是忠贞贤良且能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能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汉家帝业的振兴,便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种田,(只想)在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并不想显姓扬名,在诸侯那里谋求高官厚禄。(但)先帝没有嫌弃我卑陋粗俗,(竟然)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庐里来看望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我)因此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遭受挫折,(就)在军事上挫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并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了(出使东吴的)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慎重,所以临死前就把(辅佐后主、讨魏兴汉的)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使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以致损害了先贤的英明(形象),所以才在(建兴三年)五月里横渡泸水,深入到偏僻荒凉的区域去。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也已经准备充分,应当奖励并率领全军将士,北上平定中原。(我)愿意竭尽我有限的才智,去铲除奸臣贼党,振兴和恢复汉家帝业,迁回旧都洛阳。这就是我报答先帝而又尽忠于陛下所应尽的职责啊。至于考虑朝中政事,哪些该提倡或办理,哪些该改革或废弃,并尽力向陛下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惩治我的罪过,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陛下没有(听到劝勉您)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失职,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多多谋虑,以便能征询治国安邦的良策,鉴别采纳正确的意见,深深地追忆先帝临终时遗留下来的诏命。(如果陛下能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今天正当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分析]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接着提出了对内政的建议:第一项建议是“开张圣听”,作者指出,蜀汉的形势虽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遗老臣中,“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只要能“开张圣听”,就可以发挥这些人的积极作用,巩固、发展蜀汉政权。第二项建议是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第三项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因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条建议,是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个自然段。文章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表露出作者勤于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后主体念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振兴蜀汉天下。在叙述二十年的经历之后,作者又讲到刘备对他的嘱托和他自己受托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师北伐的决心,最后再次嘱咐后主要“自谋”、要“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表现了作者临出征时,对后主的无限依恋。

  这篇文章是议论、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中对后主所作的建议是议论,但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当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文中反复称念“先帝”,目的是激励刘禅追念祖德、发愤图强,又深切地表示自己对先帝的思念和忠忱。

  文章在结构上富于变化。如第一部分的三项建议,第一项是由分析当时形势引出的;第二项建议则是直接提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意见;第三项是先推荐一些人才,建议后主任用,并从历史上总结出“亲贤人,远小人”方能使国家兴旺的经验。从行文结构上,使文章成为富于变化的文学散文,而不是象有的奏书那样干瘪、条文化。

<附>煮酒论诸葛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跟着刘备,后来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那么一个庸人,但是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说是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没有这种心。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不会夺他的权,夺他的皇位,没有过。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他中间来挑拨,没有一个人对刘禅说:"诸葛亮权限大了,对你不利。"或对诸葛亮说:"刘禅那么不中用,应该夺他的天下,自己作皇帝"。除了刘备托孤时说过这句话外,没有人说过这句话。君臣相信,群臣彼此之间相信,这点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不容易,群臣之间古往今来的很少人做到这一点,皇帝如果不行的时候,权臣权力大的时候,总是发展到篡位夺权。皇帝如果要是有点力量的时候,相权力大时,总是一定要把他拿掉,好的把他弄掉,坏的就杀。

    周公在中国历史上这么伟大的人物,当时还有人造他的谣言,亲兄弟之间也有人造他的谣言。说他想称王夺位。当然周公是不是称王那是另一个问题,可能武王之后就是周公做王。历代丞相权位大了,与皇帝总有矛盾。没有一家没有矛盾的,从古一直到清朝,没有没有问题的,真正没有问题的只一家--诸葛亮,这一点不容易。我们说"法古今完人",中国历史上如果有完人,诸葛亮是比较完人。不贪污,不腐败,种了几亩田,临死时给刘禅上奏表还说,家只有几亩田,几株树,另外财产一点也没有,这容易呀?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容易。在中国历史上作官不贪污的很少,作得像诸葛亮这样的官,不是家财万贯,良田千倾,就是奴婢成群。而诸葛亮一生清廉。   
     诸葛亮在蜀汉内部没有多大矛盾,在他活着的时候,大家总是兢兢业业的来为社稷、为国家工作,很少个人之间矛盾。历代内耗内消总是很大的问题,诸葛亮时内耗内消这一点很少,大家把精力用作为国。大家都是在工作中表现能力来取得自己的地位,没有勾心斗角来取得自己的地位,这一点不容易。公正、廉明,赏罚分明,不避亲,能够使被他惩罚、撤职的人,在他死后大家怀念他,就这一点来说,也就不容易。   
     《隆中对》三分天下,诸葛亮提出东边和孙权联合、南边安抚少数民族,占据荆州、益州,北伐对抗曹操。汉末时看到这个形势的,诸葛亮是一个,鲁肃是一个,还有袁绍手下的沮授也看到这个形势,当时情况来说,汉皇朝分裂后,大体国内形势,可分为三大块,或者说三块半,北方是一块,四川是一块,扬州是一块,荆州是夹在扬与益两州之间。这个地区形势不稳,孙权也是必争,益州也应该说需要这块地方。荆州本来独立的,地方也是可以的。东晋南朝时占据荆州的多能和扬州对抗。梁武帝取天下就是从荆州襄阳起家的。荆州离孙权太近,刘备力量太弱,所以希望取得益州,取得益州、力量就雄厚多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刘备也是很有才能的,他这个人是"好默而慢"很有气魄,很有雄才,就是什么事想做时慢一步,比曹操慢一步。这慢一步有时候身家性命、成败都在这慢上面了。慢一步就不得了。但是刘备有一个长处"百折不挠",打不倒,打倒,再起。最后跑到襄阳投奔刘表,后来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时,对刘备是转折。刘备听了《隆中对》后,顿开茅塞。以前是糊里糊涂地斗,连根据地也站立不住。他当然是基础不如人,连袁绍也不如,袁绍知道占河北作根据地。曹操不说话,但曹操心里很有数,刘备也是不说话,但心里没有数,没有占根据地的思想,所以两次占据徐州,陶谦让徐州一次,后来消灭了吕布,又被曹操打跑了,曹操不允许他占住脚了。放着袁绍他不管,先到南面来消灭刘备。刘备很厉害,这是不成问题的,但得了诸葛亮就更行了。   
     我认为诸葛亮以后走的政治路线,是按《隆中对》来做的,取了荆州,再取益州,将来如果北伐,那边出江中取长安,这边取襄阳北上,取豫州。两路夹击。这个能不能成功,当然历史很难推测,但他具备了一个条件。如果这时北方曹魏出现混乱,内部有腐败,或者内乱,几个头相争,内部给他创造机会,蜀汉有这些条件是可以统一的。但关羽失了荆州以后,就没有了,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尽人事,我估计很少成功的可能。取关中有没有条件,只有第一次有条件,就是魏延建议给我五千人,我出武功,你从那边,我们在长安会师,把关中拿下来,历史当然不能重演一下,魏延那一招,不失为一招,因为魏家没有准备,刘备死后,西蜀几年没有消息了,没有力量了,豁然间出来了,如果走魏延那条路,有可能成功。只有这一次可能,以后就再没有可能了。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是取陇右,然后再进关中。但不占有关中,就不能占有陇右。只要-退回汉中,就跟陇右的联系截断了。诸葛亮后来就是尽人事。   
     从内部来说,没有问题。如果有些人以对外来安定对内,诸葛亮不存在这个问题。经济上看不出有多少措施。曹操在北方屯田,解决当时军粮问题,人民的安定问题。北方需要,黄河流域战争多少年,破坏很大,不屯田没有基础,所以曹操提出屯田。孙权在江东也屯田,但是他开发山越,主要靠山越的军事力量,他的兵一半以上是山越兵。二十来万军队,有记载的有十三、四万人是山越人。他靠山越人为兵,他要那个土地。汉末四川破坏不大。四川地区很广大,劳动力不算多,土地兼并不如中原那么严重。所以,没有什么力量使他干什么。手工业、矿冶业他还是注意的。这些手工产品矿产北方很需要的。他在取南中后确立南方安定就行,南边的财富支援四川的经济就行。诸葛亮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少,兵力薄弱,年年就用这几个兵,年年都打仗,使西蜀经济难说破坏,但经济上是衰了。自古以来,统治是靠农业,靠小农,小农富足,家里富,身体好,就能打仗,能打仗,国家就强就富。出去可以掠夺财富,掠夺人作奴隶。但长期地打仗,农民就不行了。长期打仗伤亡,土地荒芜,慢慢小农就衰了。诸葛亮内部阶级矛盾不大,所以经济上没有什么需要他作些更多的措施,缺点就是人少,四川才九十多万人口。   
     诸葛亮是军政家,他很会治军,管理军队,打仗么,战术还可以,战略就太保守了,"诸葛亮一生惟谨慎",太小心谨慎了。陈寿写《诸葛亮传》写得又公平,又好,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没有法再推崇他了。就说了他一个缺点,就是战略差一点。作为史学家陈寿说的是老实话,没有像人说的为他父亲报仇,贬低诸葛亮。没有。把诸葛亮推崇得那么高,一点仇恨也没有,就是从心里五体投地的佩服这个人,才能写这么好的传。说他战略不行,是事实,陈寿没有贬低诸葛亮的心情。诸葛亮打仗是差一点,在刘备活着对,诸葛亮的地位,《三国演义》上是很重要的、《三国志》上来看,从历史来看诸葛亮的地位并没有什么太重要。打仗时,刘备带了法正,法正也是蜀汉的才子。后来刘备夺荆州时,打了败仗回去,诸葛亮还叹息,如果法孝直在,不至于打败仗,就是打败了,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   
     当时对南方来说,也没有驻在那里的必要。南方的少数民族,不统一,历史上看云南近代少数民族是一个个独立的少数民族,各个占一块地方安居乐业,历史上看很少你吞并我,我吞并你,一天到晚打,而是相安无事。不能说一点矛盾也没有,大体上相安无事。也有过几次统一,如南诏,但很少。不相干扰过日子,所以诸葛亮到那里,你服就就行了。他们也出租税、出人,不能不出,也需要出,但大体上是安定的。诸葛亮说不派兵,不派官,不来扰乱。诸葛亮也了解,出毛病时人民要反抗,就不得不用兵就要去镇压,就要去人,去人越多,毛病越多,事越严重。与其那样不如你们服了就行了,这一点很高明的。我在四川住过,四川人头上不是留块白布,传说是为诸葛亮服孝。云南诸葛亮传说也多,人一说起诸葛亮都怀念。这是了不起。可能先有传说,然后附会,反过来对地方又有影响。传说、附会总得有一根,总有一个好的根,才能使附加东西慢慢扩大了。秦桧头上附会不了好东西。中国历史上不是说人民希望有个好皇帝吗?有了好皇帝,社会能安定,国家能太平、人民有好的日子过。诸葛亮是丞相实际上处在蜀汉皇帝的位置。诸葛亮历史上受人(特别在民间)受到那么好的尊敬,就是典型好的崇拜。民众的统治者,好丞相或好皇帝,集中在他身上。人民希望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在《三国演义》以前,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坏的评价,《三国演义》使得诸葛亮声望更普及化了。诸葛亮是历史上好的化身。《三国演义》写得还是不错的。   
     诸葛亮弟兄跟着叔父诸葛玄去依靠刘表,就住在襄阳隆中,南阳是住不上的,南阳从汉献帝永平年间,就不是刘表的范围,原来是张济、张绣,后来是曹操。诸葛亮不会住在那里,从地区看不可能住在那里。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出师表,诸葛亮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组图]出师表 诗意 赏析 朗读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出师表原文和翻译
    赏读有关《出师表》的乐道之文
    出师表文章理解
    《出师表》教案及练习
    《出师表》课文全解
    《出师表》教学方案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复习知识要点
    语文教案  出师表
    出师表堂讨论部分实录
    文言文:出师表(中日文对照)
    出师表教学
    《出师表》课堂教学实录
    <出师表>原文 译文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中诸葛亮任务形象分析
    出师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分析
    《出师表》结构分析
    《出师表》修辞分析
    《出师表》教学分析、练习
    《出师表》一文说课稿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说课稿
    课文出师表研讨
    出师表英文赏析
    出师表
    说课指导《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3
    《出师表》教案设计
    出师表 教学设计示例
    出师表 教学设计示例
    《后出师表》赏析
    出师表的赏析
    情真理足 催人泪下 ——《出师表》赏…
    《出师表》赏析
    出师表教学
    《出师表》教案2
    出师表(原文、翻译、教案、练习、答…
    《出师表》说课稿2
    谈《出师表》的潜主题
    《出师表》赏析
    《出师表》教案4
    《出师表》写作特色
    《出师表》课文评点
    读《出师表》
    穿透千年的力量──读《出师表》
    《出师表》习题
    《出师表》练习题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谈《出师表》的潜主题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电子教材
    《出师表》整体把握
    《出师表》问题研究
    《出师表》研讨与练习说明
    《出师表》教学建议
    《出师表》有关资料
    《出师表》讲读的七个环节
    《出师表》词类活用
    释《出师表》中的“试用”
    《出师表》通假字
    谈《出师表》的结构艺术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
    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出师表》中的情感美
    赏读有关《出师表》的乐道之文
    《出师表》中的“桓、灵”二帝
    今天再看《出师表》
    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也谈《出师表…
    《出师表》中“以”的用法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主题辨
    《出师表》中的一个“以”字
    忠诚与智慧共铸《出师表》奇文
    《出师表》简析
    《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
    易中天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出师表》学习要点及方法
    《出师表》时代背景
    《出师表》生字注音
    《出师表》多音字辨析
    《出师表》形似字辨析
    《出师表》字词解释
    《出师表》教学案例
    《出师表》多义词辨析
    从上《出师表》的关键谈它的主题
    《出师表》词语古今异义
    《出师表》特殊句式
    《出师表》中心思想
    《出师表》难句例解
    《出师表》结构分析
    《出师表》写作特点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杂谈
    《出师表》鉴赏
    《出师表》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