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同课异构2篇)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领略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欣赏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的灵魂——神木。作者寄情于景,抒发了对阿里山如画风光的赞美,赞扬台湾人们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表达两岸人民的心会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阿里山的风景美,文章的语言也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教学设想:《阿里山纪行》一文通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手法,描述了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景,遣词造句上也尤见功力。学习课文可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行程的进展,景物的变换,感受不同景物所表现出的各自别样的美,感悟本文写景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字词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这篇游记中表示作者游踪的句子有哪些?。
2、 作者沿途(进山时和在小火车站、在深山深处和下山路上)分别欣赏到了哪些景物?
3、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通过什么写作手法将阿里山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过程。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展现美景。
不断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边走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的写法叫移步换景。
四、深入研读课文
由学生任选以下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1、你以为在众多的景物中颇具风情、风味的是什么?何以见得?
2、最能体现原始森林之美的景物有哪些?作者是如何描写出这些美的?
这些未经人工雕琢的美给你怎样的启示?历经都市的喧嚣,置身其中,会有怎样的心境?
4、 最能体现阿里山的精神、阿里山的灵魂的景物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能感悟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5、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对阿里山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文章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都写到了台湾歌曲《高山青》,有何用意?
五、欣赏、朗读本文优美的语言。(比喻句、排比句、整散结合的句子)
六、活动体验
如果你跟随作者去了阿里山,回来后向亲戚朋友介绍你的旅程,你将如何讲解?
(旅游的行程、沿途的美景、自己的心情等)
七、小结
八、板书设计
移步 换 景 融情于景
进山 小火车独特 云雾浓稠
深山 潭水清澈 曲径幽路 陶冶性情
林区宁静 森林无边
下山 神木神奇 振奋精神
民族精神的融合
阿里山纪行
编写人:竹西中学周晓韵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3、体会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领略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教材分析: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可以记叙的景象很多,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把行踪交代得很清楚,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将课文学习的重点定为理清课文思路,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课文语言优美典雅,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所以将课文的学习难点定为体会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并以课本为基础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