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阿里山纪行》课堂实录

《阿里山纪行》教学
  教学设想:
  《阿里山纪行》一文,是美学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在遣词造句上尤见功力。若只是将游览线路作导游式的讲解,恐学生难免学之无味。因此将重点放在对字词句的品味,并联系过去所学,或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情景,以期使学生能深入文章,去体味文字之奇妙,景致之奇美,语文之大美。
  教学环节:
  1、由名句导入
  2、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
  3、进入阿里山特有风光——神木描写的赏析
  4、发现字词句之美,品味词句之奇,读出文章情味(着重把握几个动词、叠词、描摹优美的语句及蕴含人文色彩的语句)
  5、总结本课内容,结语与导入语相呼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初一时,我们随郦道元一起去聆听过三峡的流水,也曾随刘叙杰一道登临过巍巍的钟山。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书)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另一个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自主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抓住一个字来概括阿里山神韵。(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教师板书“泰山天下_____,华山天下_____,峨嵋天下_____,阿里天下_____”,后巡视课堂)
  三、过渡: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祖国的山山水水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看黑板,完成板书)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那么阿里山呢?(引导学生发散想像,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
  生:我认为是“美”。因为,文章所写景色非常美,文句也非常优美。
  生:我觉得是“静”。因为阿里山的氛围相当的安静。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文章无论是写姊妹潭,还是写未加砍伐的原始森林,还是曲径幽路,都充满了一种静谧的气氛。
  师:从文章整体感受,的确阿里山的很多景致都被描绘非常静谧。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禅,因为文章中提到“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禅是佛教用语,给人一种非常安静,沉静的感觉。
  师:嗯,仿佛入定一般,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生:我觉的“奇”字好。因为阿里山的山水和“神木”非常的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自然的奇迹。
  生:我觉得“幽”比较好,因为“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一句让人觉得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精神似乎也更加幽深起来……
  师:嗯,更深入了,似乎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也更沉静了。
  四、过渡:大家所讲的都很有道理。我在备课的时候也找了一个字,同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奇”。接下来我谈谈我的理由。
  凡概括一处的特征,总要从他最有代表性的景(板书)看起来。

《阿里山纪行》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一首优美动听的台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的阿里山风景区,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其中。阿里山的风景到底有何迷人之处?今天我们就走进我国著名美学家吴功正的游记散文《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板书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放轻音乐,生默读课文)

师:好,请同学们一齐来读屏幕上的生字词。

(生读生字词。)

师:大家读得整齐、响亮,可见预习得很认真。那么,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生:秀美!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生:阿里山的风光美如

师:大家能够学习以致用,借用作者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很聪明。那么,作者为我们描写了哪些美如的风景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一路上都见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

(生浏览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作者为我们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如风景?

生:古朴典雅的森林小火车、清澈透亮的姊妹潭水、静谧净洁的原始森林、被青苔染绿的曲径幽路、无边无际的莽莽林海、拔地参天的千年神木。(板书)

师:请任选你最喜欢的一幅感情朗读。

(生读潭水一段)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感情表达得很充分。谁再来读一段?

(生再读,曲径幽路一段)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读得很好,让人感觉很幽静。

师:让人感觉青苔也仿佛通了人性,亲密地依恋着小路。哪位同学再来读一段?

(生读静谧森林一段)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静谧、净洁的世界。我们的朗读渐入佳境,大家知道作者最喜欢的是哪一种景物吗?文中有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生:是神木!

师:(媒体显示图片)大家请看,这就是神木。作者移步换景,层层推进,最后给我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特写镜头,就是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这么一根被焦雷劈开的烂木头,作者为什么说“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神木,到底神在哪里呢?请大家找到描写神木的段落,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你觉得神木神在何处呢?

生:神在高大。

师:多高大?请用文中语句来说明。

生:树高58米,胸径6。5米。

师:大约有将近二十层楼那么高,大约十几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还有吗?

生: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多年。

师:历史悠久。还有同学来表达你的观点吗?除了外形高大、历史悠久外,你觉得神木还神在何处呢?

生:还神在虽遭巨创,却仍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距山间,无可匹敌。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品质?

生:坚强不屈,不屈不挠,昂扬向上。

师:作者对他的感情?

生:敬仰之情。

师:请大家带着这种敬仰之情再来读这段。

(生齐读)

师:读出了敬仰之情,但好象气势和力度还不够,请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把神木称为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是因为不仅仅在于神木本身的外形高大、历史悠久,更在于它虽遭巨创,却仍能保持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品质。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这种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品质,而神木,则正是这种精神的象征。所以说,神木既是阿里山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想到这儿,我们心中油然生出一股豪气,一种民族自豪感。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民族自豪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读出来。请大家再来读,读出神木的参天雄姿,读出神木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品质,读出这种民族自豪感。

(生很有气势地读)

师:刚才咱们探讨了神木被称为神木的原因,咱们来总结一下:这擎天的神木,它神就神在外形高大,你看,它伸翠枝,凌云霄,拔地参天,无可匹敌;神就神在历史悠久,你看,它有三千年的历史缠绕腰间;神就神在精神风貌,你看,它虽遭巨创,却仍能不屈不挠、昂扬向上。它不愧是树中巨子,不愧为万树之神,不愧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完成板书)

如此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现的呢?请大家来品一品。老师是这样来品的:

我们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品:一个“雄”字,表现出了神木虽遭巨创,却依然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情态,令人对神木顿生敬仰之情,显示出一种情韵美。

还可从句式的角度来品:连用四个四字词语,结构整齐匀称,读来琅琅上口,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还可以从内容表达上来品:“标志”和“灵魂”两个词语,提示了神木丰厚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神木既是阿里山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精髓。这是一种内涵丰厚的意蕴美。

    其实,课文象这样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比比皆是,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从文中任选一处到二处来品析课文的语言,并感情朗读所选语段。

(生讨论,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谈谈你们的看法?先请集体朗读你们所选的语段,然后派一个代表来赏析语言之美。

生:我们品的是“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一段。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

师:你能说出哪个是对偶句,哪个是比喻句,哪个是排比句么?各自又有什么作用?

生:“潭无鱼鳖,林无鸟兽”是对偶,“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是排比和比喻句。都是形容森林的静谧的,以声衬静。

师:赏析得很到位。还有哪一组来发表你们的意见?

生:我们品的是“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一段,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颇有古典风味。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师:你很会赏析。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赏析的是“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而且语言很简洁。

师:文中的短句“人少树多”“树密”“阴厚”的描述方式,是作者作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多石,少土”“少杂树,多松”而来,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 

师:文中的美词佳句不止这些,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揣摩,多运用。下面,我们就用一用这些好词。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这幅对联,不要求对仗有多工整,只要结合景物特征大致对上就可以了。老师的上联是:千年神木拔地参天凌霄汉,请大家对出下联。

生:姊妹潭水清澈透亮如明镜。

师:对仗很工整。谁再来?

生:莽莽林海无边无际似汪洋

师:教师也对出了几个下联,请大家听听:姊妹潭水清澈透亮嵌山间,原始森林浓阴匝地染绿苔,古式火车古色古香古韵浓。请联系生活,仿照“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写两句话。

生:不到长城何以能说到了中国?

生:不到滑县,何以能说到了安阳?不到道口,又可以能说到了滑县?

师:大家很快联系到了自己的家乡,好。阿里这般秀美,江山如此多娇。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走进美丽的阿里山,感受祖国山川那如的美景吧!

( 重播《阿里山的姑娘》。)

下课!

《阿里山纪行》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吴功正为什么要写这片文章呢?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他在1997年应邀讲学,于是在讲学期间,与一些学者一起游览了台湾美丽的阿里山。然后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游记。

师:阿里山在我国哪个省?

生:台湾省。

师:和我国大陆是怎样的关系?跟哪个省隔海相望?(大屏幕展示中国地图)

生:隔海相望;福建省。

师:阿里山就在台湾省,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你知道阿里山的一些概况吗?

生:看大屏幕上有关阿里山的地理知识的介绍。(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

师:今天我们就借助吴功正的文字在想象中来游玩一次阿里山。

师:这是一篇游记,请问作为一篇游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在文章中要交代自己的游踪。所看到的景象(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

读游记要善于梳理作者的游踪体会作者观赏景物时的体会,和感情的变化。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阿里山纪行》课堂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