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汉字的字形分析存在着不同意见。我这里陆续说说自己的看法,算是“例谈汉字字形结构”。
“喜、嘉、善”究竟是什么结构?
“喜”字是什么结构?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说“喜”是上下结构,因为 “喜”是由“壴”“口”两部分组成的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喜”的上部“壴”像鼓形,和下部的“口”合起来表示闻鼓乐而开口欢笑,也就是欢悦、喜欢的意思。再说,“喜”和“嘉、鼓、彭”等字一样,都有偏旁“壴”。所以,“喜”和“嘉”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另一种意见认为,按书写的间架结构分析“喜”是上中下结构。还以“善”字为左证:“喜”和“善”一样,中部和下部分别是点撇横和“口”。
不过“善”字的字源不支持这种意见。《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善”是“羊”的一竖从两个“言”中间穿过,还收入了另一个篆文,是上“羊”下“言”。“说文”解释说:从两个“言”组成的字从“羊”,是会意字,表示羊咩咩地互相争着叫。古时人们认为羊是善良、吉祥的动物,羊争着叫自然是吉祥的意思。所以按字源分析,“善”却是上下结构的字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是分析的依据不同。
我们最常用的是字源分析法和书写分析法两种方法。字源分析法又叫造字分析法,它追溯字源,着眼于字形与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探明字理,为理解字义、认读字音、辨明字形提供了线索。书写分析法又叫字根分析法,它从楷书形体出发,着眼于汉字的笔划组合方式和部件的间架位置,有助于书写的正确与工整。
中师教材《现代汉语基础知识》里有关汉字结构的内容,是分为两个部分说的。一个是在讲汉字字形时,从识字的角度把汉字字形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分析的依据主要是字源分析法。另一个是在“汉字的书写”中讲汉字的间架结构时,把汉字结构方式划分为独体、上下、上中下、左右、左中右、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八种,依据的是书写分析法。这是从写字的角度来说的。
两种方法的分析角度不一样,于是一些字就可以分析为不同的结构。 我们应该怎么办?
语文是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多元解读的。语文不是数学,不可能都是1+1=2,少有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唯一正确。我们应该承认字形结构分析存在不同意见的合理性,不要非争一个你对我错。许多字典对一些字的结构都有不同的分析,我这里有四本字典就是这样。例如“豆”字,有一本划归独体字,两本划归上下结构,一本却划归上中下结构,它们各有个的依据。这些字典的编写者在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并没有否认别人的不同划分。所以,只要依据,字形结构的分析应该允许不同的意见共存,这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喜、嘉、善”三个字分析为上下结构或上中下结构都正确。
说“鼎”道“老”半包围
“鼎、老”两个字的字形结构也有分歧意见。
先说“鼎”字。
从字源说,甲骨文和金文的“鼎”字都像一种炊具——鼎,是个象形字。难怪一些人认为它是独体字。
还有人认为“鼎”是上下结构。他们说:组成“鼎”字的“目”和剩余的部分不是一上一下吗?
不过许多有字形结构解释的字典,如傅永和主编的《汉字属性字典》(语文出版社出版)、李行健主编的《小学生规范字典》(语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商务馆小学生字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都把这两个字归为半包围结构。
我们面对的是现代汉字呀。楷体字“鼎”好像是上下两部分不相接,但是再仔细看看,“目”被剩下的部分左下右三面包围着,这和“画”字的情况是一样的,应该是半包围结构。教学中分析为半包围结构,重点用间架和笔画记忆除去“目”的部分,学生好记,也可以帮助把字写好。
和“鼎”字一样,有些人也认为“老”字是独体字。他们的依据是,甲骨文“老”字像一个披着长发、弯腰驼背的老人,面向左,手拄拐杖,也是个象形字。也有人认为“老”字是上下结构。
可是问题来了。《汉字部首表》中的“老”部有个附形部首“耂”,看起来“耂”是个偏旁呀,所以许多字典都把“老、考、孝、者”划归半包围结构。
不过,《小学生规范字典》却把“老、考”划归半包围结构,把“孝、者”划归上下结构。《说文解字》说:“孝……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就是说小“孝”是个会意字,由“老”(省掉“匕”)和“子”组成,表示子女供奉老人。金文“者”的字源不太清楚,有一种说法是指甘蔗,与“老”无关。这些可能是把“孝、者”划归上下结构的依据吧。
我觉得,“老、考、孝、者”这几个字都划归半包围结构为好,好记,也可以帮助写好。
“肃、隶”都是独体字
最近,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了《常用独体字规范》,收入了256个独体字。这里分几次说说几个独体字。先说“肃”和“隶”。
“肃”的繁体字是“肅”,金文和篆文都像一只手拿着书写工具(肀)认真地描画一幅图案的样子,本意是认真、严肃。繁体和简体的“肃”字,中间都有一长竖贯穿上下两部分,形成一个整体,所以是独体字。
“隶”是“逮”的初文。篆文“隶”是“又”“尾”会意,“又”是上面把“屮”横放的部分,像一只手;“氺”像动物的尾巴,合起来表示从后边抓住了尾巴,本义是逮。“隶”字中间的“亅”贯穿上下,形成了一个整体,是独体字。
像这样的独体字还有“串、事、秉”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独体字是一个整体的囫囵字。
“斗”和“头”都是独体字
《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里有“斗、头”两个字。
看它们的字形,这两个独体字不是一个整体的囫囵字。你看,“斗”和“头”都是两个部件组成的,而且两个部件分离,一点都不连接:“斗”是“十”右下包围着两点,“头”是“大”右下包围着两点。明明是半包围结构呀,那为什么说它们是独体字呢?
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字源。
甲骨文的“斗”字像一个长柄的大勺子形,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斗就和甲骨文“斗”字十分相像。“斗”本来是一种酒器。《史记》的《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