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以声音的形象进入我的生活的。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一个人坐在餐桌旁想着心事。不知不觉中,耳朵里,就来了些零星的声音,抬起眼来,两只麻雀落脚在阳台上,瞧它们蹦来蹦去、叽哩咕噜、闹闹喳喳的样子,就知道它们早已是这儿的常客了。
他们快活地啄食着阳台夹缝里的食物,坚硬的喙因为啄击发出细碎而有节奏的声音,即使这样也没有让他们松懈警惕,时不时地地瞄着隔窗相望的我。那只身材伟岸壮硕,毛色深冷的麻雀,该是妈妈,看我的眼神足够老道;小的那只,蹩在一边哆嗦个没完,翅膀纤弱而胆怯地收着,母亲带着它,嘴里好象还嘀咕着什么,可惜,没法听懂他们说了啥,但是它们找到食物的欢快心情,还是通过他们啄击声传递出来了。
从那以后,阳台上多了一只小盆,每天,锅底残留的米饭,碗底没吃尽的米粒,儿子吃剩下的点心,都有了新去处。先开始,盆里动静不大,没过多久,一盆米饭残粒,很快就成了“四川盆地”。
日子在放进食物和吃掉食物的时间差里一天天流逝,一天中午,家里人还都在,阳台上,前后飞来了好多只麻雀,飞来窜去,唧唧喳喳,简直就是咱小区麻雀代表大聚会,那么多陌生的面孔,我一下很难认出谁是我们的麻雀,我想它们一定是把亲友都带来分享美食的了吧。当它们象褐色的雨点穿梭在阳台盆景之间的时候,我的花顿时来了精神,儿子说:妈妈,这才是鸟语花香,诗情花意。
后来,很偶然地,读到《鸟群》这篇文章关于麻雀的章节,作者说自己是因为看了“北京的广济寺的僧人和居士们每天都在圆通殿的西窗台上为麻雀备好午饭来感应素食者的善心,开始每天在自己的窗台上放好清水和食物,邀请麻雀赴宴。……经过努力,窄窄的窗台终于成为了小鸟的餐桌”,她写到“我愿意倾听那轻细密集的嗑击之声。我因结识它们而深感荣耀,…… 我把瓜子和松籽一类的坚果嗑开,然后把仁儿作为礼物。通过食物的间接传递,我的嘴唇亲吻了它们小小的喙。经常咬嗑瓜子,我的门齿留下一个不易看出的缺口,这是我最光荣、最甜蜜的一次负伤。” 读到这些文字,心中的撼动自不必说,其中的善念和浪漫让我沉迷。然而,生活对我而言,是琐碎而忙碌的,来到我家阳台的麻雀大多没有享受盛宴的口福,至多是偶尔来点新米打打牙祭。但是,我们已然相互依赖,他们是我天养的爱物,是能够让我快乐的朋友!
自幼生长乡野,所识的草木鸟兽却不多。最熟稔的草木是庄稼,颗粒如汗珠的稻谷、小麦,在沟垄顽强爬行的地瓜等。树,随处可见的是龙眼,树冠庞大,枝干虬曲,仿佛农人蹲踞着的凝重背影;还有直接长向天空的树,枝干笔直,结出的果实形状象枣子,味道苦涩,不能直接食用。农人看重的是那些如他们一样坚守在宽阔大地上的树木,只有它们能够提供果腹的食粮,苦楝树这类的树,能逃过斧锯砍伐,一是它们可以做瓜果天然的棚架,二是它们一般是长在房前屋后,不占太大的空间,农人在夏日时还可在树下乘凉。乡下什么都缺,富余的是从无遮拦的天空照射下的大色块的阳光,炎夏时给农人的身体很大的伤害,于是苦楝树被保留下来,树阴也成为农人的乐园。
乡下最常见的是麻雀,窝就搭在苦楝树上,树杈是鸟雀的乐园。小时候我们一般都是由树上的鸟雀叫醒的,吱吱喳喳的,把我们的好梦都啼破了。我们很恼火,揉揉惺忪睡眼,捡起一块石子,往树巅上扔,“嚓”的一声;它们受惊了,“噗”的一声,纷纷飞散,但只扑棱了几下翅膀,又停落在另外的树杈,挑衅般地哼几声不成曲调的歌词。
乡下的孩子爬树、掏鸟窝,最青睐的自然是麻雀的窝。窝筑得低的,我们比较宽容,将雀蛋掏走就算了;窝盘踞在树梢的(也够难为它们的,这样的窝风险大,在台风中首当其冲),我们够不着,干脆拿一把竹竿一捅,枯草断枝撒落一地,雀蛋都摔碎了,黄黄白白的。那时也不懂什么环保,捉到麻雀,剖肚、褪毛,拿湿土块一包,放灶里一烤,掰开,就是难得的解馋美味。也不是我们残忍,老早就听大人说了,麻雀专门吃粮食,抢我们的饭!少时的我们经常挨饿,迁怒到麻雀身上,它们自然就成为我们同仇敌忾的对象了。
麻雀似乎不记仇,仍旧在屋前的苦楝树上休养生息,把啼叫声谱写成我们乡村生活的背景音乐。稻谷快金黄的时候,我们和父母一起扎稻草人,然后放到稻田里让它做田园的守望者。麻雀起先有怯意,远远偷觑这个斗笠歪戴的怪人,后来看到没有什么动静,胆子就大了,谷粒照啄,冒险的麻雀还飞到他鹑衣百结的身上,唱几句卡拉OK,拉一泡新鲜的鸟粪,再腆着肚子且飞且蹦地走了,留下干瞪眼的我们。
大人们拿来一个破旧的脸盆,“哐啷”一声扔在地上,黑着脸对我们说,上稻田赶鸟去!我们黑着脸来到田里,将脸盆敲得山响,敞开喉咙大声叫嚷,把麻雀从这片地赶向那片地,再从那片地逐到这片地。大人嘱咐说,要把麻雀累跨!嗓子喊破了,腿开始抽筋,坐在田头大口喘气。麻雀看见了,惊魂甫定的它们又在稻秸上示威般地蹦跳,并唱几句啁啾的歌助兴。
工作以后很少回家,每次回去,看到乡村都有很大变化,心里颇欣慰。楼高了,房多了,田地却不断缩水,原先连片的地因房屋的崛起显得零散。有时到田野上走一走,看不见稻草人的身影,几块地撂荒着,长满杂草,一打听,田的主人进城打工去了。偶尔看到几只麻雀,仿佛失群一般,特别孤单。
再次注意到麻雀是我进城几年后。黄昏时漫步在县城的解放东路,看到不知从哪里来的麻雀沿街心隔离带上的电线杆飞行,密密匝匝的,也不知有几千只。我疑心这些麻雀就是我以前驱赶过的那群,很快我就哑然失笑:这都是哪年月的事情了?街两旁的楼房五六层高,麻雀飞不过去。楼房一例贴光滑的白色瓷砖,没有它们的落脚之处,飞累了,它们就停在高压电线上,仿佛五线谱上杂乱的音符。我又疑心这些乡下来的麻雀纷纷迁徙县城是因为乡下的生存环境恶化了。要知道,城里并没有稻田,找不到充饥的粮食;城里的噪音又太大,根本就没有乡下宜居的安宁;城里现在是寸土寸金,居大不易,哪里还能挤出一点麻雀生存的空间?麻雀又不象那些进城打工的我的兄弟姐妹,能够艰难找到收入微薄的工作机会……
晚上我再经过解放东路时,飞倦的麻雀早已停落在电线杆上,静静地睡着了,两边车来人往,异常喧闹,并不扰乱它们的睡眠。也许它们太累了,也许它们沉浸在美梦中,梦中该出现金黄的稻田,稻浪起伏,它们就在浪尖自由地滑行?明天,这些失去家园的小精灵又将飞向何方?
前年,这大群麻雀迁徙的奇异景观引起媒体的兴趣,电视、报纸等纷纷报道,后来就不了了之。现在,夏天一到,麻雀又大规模迁徙县城,市民也见惯不惊了,偶尔会在第二天清早抱怨这些麻雀给隔离带的花圃撒上一层鸟粪,没有几个人有兴趣去探听它们大白天的去向。或许,自生自灭是这些背井离乡的麻雀最终的出路?
街心也有很多树,青翠葱茏,但树干小,树冠狭,园林工人将这些风景树剪成斗笠或蘑菇的形状,我的一位学生很有创意地把这些树冠比作汉堡包。汉堡包我吃过,奢侈那么一两回,价格昂贵,味道并不适合习惯吃粗粮的我的胃口。
北大附小 俞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分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入境 :
提起麻雀大家一定不陌生,它们每年要吃掉不少害虫,是大自然的小精灵。
你注意过吗? 它它们外出觅食时,常常群起落;当幼小的麻雀遇到危险时,老麻
雀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它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让我们学习
俄国屠格涅无的《麻雀》,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吧!
范读课文。
二、 自学。(略)
三、 读议课文:
1、整体感知:指名读全,文产说课文提到几只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第1、2、3自然段:
(1) 指名读,议:在林阴路上发生了什么事?
再读第1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要写森阴路?
(2) 这时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齐读第2自然段。议:那是什么样子?
指名顺看到的,议:“无可奈何”、“拍打”、
(3) 作者从小麻雀的这幅可怜样子判断出什么?指名读下面的句子,“分明”可以
换成什么词?
赵一代课文,从哪些地看出是才出生不久?哪些地方看出是掉下来的?
(4) 弱小无依的小麻雀多可怜啊,带着对它们的同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自由读)
3、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投影图片,看图说话:眼看( ),
眼看( )。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种十分危机的时刻。(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十分火急)
(2)指名读,想问题:(投影1)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怎样理解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议:(老麻雀落下来的动作又快又猛,力量很大, 落地很重,看出它着紧张,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