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案
|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1、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和注释,抄写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注音并解释。 2、本文是篇自读课,教师做好导读,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可思考以下题目: ①文章选取了竺可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几个片断 ? 用自己的话概述每个片断的主要内容。 ②找一找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③从题目看,作者写竺可桢,可是用了一定的文字记叙,描写了毛主席、周总理会见科学家的内容的情景,是否会影响突出中心意思 ?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竺可桢的高尚品质。 【 指点迷津 】 重点:学习用生活片断和穿插细节记叙人物的方法。 解决办法:教师对记叙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和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连缀成篇,作扼要阐明,然后让学生作分析性阅读,归纳出写了几个生活片断,细节有哪些,这样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最后要求学生运用生活片断和细节写人,完成一次作文练习。 提示: 生活片断及成就: 全文十三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前面三个部分是以竺可桢的三部重要著作为中心来记叙的科研活动片断的,并有机地写入了两段插叙,穿插了细节。最后一段写他临终前一天的科研活动片段。 ( 1 ) ( 1 - 5自然段 ) ,记叙科学家长期在北海公园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积累了丰富的物候记录,写出了题材新颖的《物候学》 ( 2 ) ( 6 - 9自然段 ) ,记叙科学家七十多岁的时候,还到野外调查研究,写出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关系》这篇学术论文,并被邀到毛主席的住处谈话。 ( 3 ) ( 10 - 12自然段 ) ,记叙科学家在八十三岁高龄写成《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并插叙周总理同他的一次谈话。 ( 4 ) ( 13自然段 ) ,记叙科学家临终前一天仍坚持记录天气情况,生命不止,科研活动不停。 细节描写: 这方面的描写重要,可以说是"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竺可桢这位卓赵科学家的革命品格和治学态度经这样一写给人印象更加真切、深刻。它和文中插入毛主席、周总现会见竺可桢两部分内容一样,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 ( 1 ) 天天使用"钢笔式的温度表"使外衣左边的小口袋的布盖磨破; ( 2 ) 到野外工作去"还换上耐磨的网球鞋",带"随身四宝"。 ( 3 ) 临终前一天还作天气记录并注明"局报"二字。等等。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同学们,这篇课文选取典型事例,运用细节描写来塑造竺可桢的形象。自读中,要从总体把握本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作者是在怎样的意图下,选取什么样的材料组织成篇的。 ( 一 ) 思考这篇课文的文眼是什么 ? 怎么理解 ? 提示:"卓越"是本文的文眼。"卓越"的含义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也就是说竺可桢是超出一般科学家的。 ( 二 ) 竺可桢的"卓越"之处在哪里呢 ? 文中写了他哪些贡献呢 ? 提示:"卓越"之处表现在他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卓越的品质。绘制了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为编制自然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写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论文、论著,对气候工作和农业生产崭新的前景的开辟,对气候的长期预报,都具有重大价值。优秀的品质表现为持之以恒,细致认真的科学精神,深入实际、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探索不止的勤勉追求,坚持真理、维护真理的治学态度,坚持不懈、鞠躬尽瘁的崇高境界。 ( 三 )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选取典型材料,突出"卓越"二字的 ? 提示:本文是四个方面选取典型材料,突出"卓越"二字的。第一方面写竺可桢23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观察和测量北京春季的物候变化的。主要选取了两件事:一是竺可桢常年坚持步行穿过北海公园观察物候;二是常年坚持早晨测量气温,绘制出了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为编制自然历提供了科学依据。表现了他坚持不懈、持之一恒精神。第二方面写竺可桢70多岁时到野外调查,写出了有价值的科学论文,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不顾年事已高,身带"四宝"野外工作;二是毛主席的接见。表现了他深入实际的精神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第三方面写了竺可桢孜孜不倦地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法等资料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推重。第四方面写竺可桢临终前一天,在病床上仍不忘作科学研究记录,表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 四 )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所起的作用。 提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集中在竺可桢与毛主席、周总理见面时,衬托了人物愉悦的心情,渲染了会见的热烈亲切气氛。景物描写中,作者注意记载了当时的气温、气压等物候情况,这也反映了作为科学家的竺可桢时时注意物候情况的责任心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 课文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写他每天使用钢笔式的温度表量气温,因为长期地插来插去,使左边小口袋的盖布总是先磨破;他到野外工作时换上耐磨的网球鞋,随身带上四件宝,每到一处都坚持先定方面,继而测量海拔,再测量气温,最后照相等等工作步骤;临终前一天还作天气记录,并特地主注明"局报"二字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对突出竺可桢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 五 ) 课文在记述竺可桢的科研活动时,为什么要穿插毛主席、周总理同他的两次会见的描写 ? 写进毛主席、周总理同竺可桢两次会见的内容,体现了党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和对科学家的关怀,充分肯定了他的科研成果,突出了竺可桢的卓越科学家。同时会见鼓舞了竺可桢晚年在科研工作上取得更大成就,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举例分析: 1 .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文中,分别写到毛泽东、周恩来接见了竺可桢。但文章除了记叙接见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及谈话内容外,为什么还要写出气温、气压等气候特征 ? 解题思路及参与答案: 作者着重介绍的是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研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因上,文章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如果把气温、气压等气候特征的记叙和竺可桢形象的刻画联系起来,就会明确这里的记叙绝非闲笔,而是更清楚地表现老科学有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进行观察,从不间断地每天作记录,以突出他一丝不苟地精神。 2 . 重点句、疑难句理解和分析 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1 - 2级,晴转多云。" 理解:这句话反映了竺可桢什么样的精神 ? 分析:特定的时间、地点,艰难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竺可桢对科学事业的执着,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境界。 3 . 精要语段解析 "自由王国"没有止境,科学家的探索也不会停步。70多岁的竺可桢,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他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推重。它的价值在于充分掌握历史上气候变迁情况,古为今用,对气候的长期预报很有好处。竺可桢在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新的成就,为祖国博得新的荣誉。 [ 段在篇章中的益、作用 ]本段是文中的第三个片段,是略写。 [ 思想内容 ]略写70多岁的竺可桢在大量科学成果面前,仍不停止探索的脚步,83岁高龄又取得新的成就。 【 妙文赏析 】 (文一) 随 笔 三 题 巴金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阅读和教学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茅盾《自传》教案 |
下一篇文章: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