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主要内容:如何写议论文的开头。
师;接下来的几节课,我们将重点讨论议论文写作的外在形式。今天先讨论议论文开头的写法。
先请同学们说说文章开头的重要性。
生:开头开得好,就能很好地吸引读者读下去。
生:开头可以把文章的要点写出来,以便读者一目了然。
生: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作文也是如此,所
以开头非常重要。
生:文章的开头好比给人的第一印象。
师:大家对文章的开头都有较好的认识。有人把文章的开头比作“凤凰”的头,凤凰的头
学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游记式散文。学习重点有三:一、严谨的行文结构; 二、文献资料的自然穿插;三、生动而准确的语言。 学习本文,在整体感知全文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把握住作者叙述的重点,再 由重点而生发,各个击破,深入领会作者在行文中把丰富历史知识和旅游中的见 闻感受自然融为一体的技巧和全文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珍视民族团结的 感情。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可运用评点法即对文中相关重要信息如句、段的内 容、语言、表达等进行简要分析,把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重难点提示 1在“一段最古的长城”这一章,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去写“赵长城”,而用了 七节文字去写塞外凤光和大青山呢? 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我国 历史的老一辈史学家之一,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民族关系做了回顾。写塞 外风光,突出了农作物的生长,借以称赞农业技术向游牧地区传播这一历史现 象。写大青山,既写了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地位,又点出了“愈是古远的时代,人 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就为下文作者慨叹历史上由于生产发展水平 低下造成的民族纷争作了张本。所以,作者不惜大量笔墨写塞外风光,写大青 山,正是为了突出珍视民族团结这一主旨。 2.如何结合课文来理解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和修筑长城之事? 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这本身就说明他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 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向其学习,尤其难能可贵。“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 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同样,要处理好民 族之间的关系(文末一节有“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 族国家的屈辱”),也须有这种精神。 关于修筑长城。“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 自然的恩赐。”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 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期沙漠,进入汉 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由于远古生产力的低下,民族之间的纷争是不可避免 的。在当时,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只有修筑长城了。当我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故在“大青山下”一章中,作者抓住“青家”之多这一历史现象,高度评价“和亲政 策”,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3.如何体味作者借助“青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观点? 作者在写“昭君墓”这一层次时,叙议十分自然而紧密,行文中又处处洋溢着 珍视民族团结的情感。首先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通过“……不是 ……,而是……”的句式,揭示昭君“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这层历史意 义。接着描写昭君墓:“现在,却只有一个石虎伏在阶台下面陪伴这位远嫁的姑 娘。”作者是维吾尔族人,对远嫁而来的汉族姑娘——王昭君,表达了深沉的敬仰 之情。最后紧扣昭君墓之多,由现象到本质,站在历史的高度歌颂昭君精神;又 从生产关系和民族关系的改善上充分肯定“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这 一历史观。 写“昭君墓”实在是该文中画龙点睛之笔,但又水到渠成,情理自然,令人折 服。 释疑解难 1.本文两部分文章怎样层层深入、顺理成章的突出中心? 《内蒙访古》全文共六个部分,各自突出一个中心:课文节选的是二、三部分, 分别以“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大青山下”为标题,切入叙述中心。“一段最古的长 城”以古长城为中心,作者从“崎岖的山路”写到“广阔的原野”;从阴山北麓写到 阴山南麓;从南麓的“沃野”写到历代民族之间的争战;从“民族关系”上的风浪引 出“一段古长城遗址”;从赵长城遗址联想到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大青山下” 以大青山下的汉代古城为中心,从古城堡分布的地理位置推断出“汉王朝在阴山 一带的战略部署”,突出了古城堡的军事作用;从出土文物推断出民族之间的文 化交流,指出古城堡有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在考察昭君墓时,更突出了汉、蒙 入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就这样,两节文字分别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顺理成 章。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能紧紧抓住行文中丰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中心 的关系。本文要求能够弄清叙述、议论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如果了解了材料与中心的内在相关性,那么是较能完整地把握这一点的。 2、举例说明本文文献材料自然穿插的作用。 全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有十余处。引用的资料虽多却无堆积繁琐之感,反而 觉得恰到好处,使作者阐发的感想、看法更具说服力,大大丰富了读者的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