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四则
|
三 杂 文 四 则 马 南 村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这四篇文章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谈与学习、治学有关的问题。 2、认识学习的根本诀窍是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所谈学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难点: 正确理解作者独创的见解和引用阐述论点。 三、教学时数: 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所选的四篇杂文谈论的都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角度各异,风格有别,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四化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词语补释: 穿凿(chuān zùo)把没有这种意思的说成有这种意思。 一暴十寒(yīpùshíhán)比喻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 涵泳P18注(2) 斫轮P19注(1)
思考题: 1、《不要秘诀的秘诀》这个题目,又“不要秘诀”,又介绍“秘诀”,是不是自相矛盾? 2、《欢迎“杂家”》这个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 3、《不求甚解》这个题目既没有表明“反对”,也没有表明“赞成”,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不可以对它作一点补充,让题目就表明作者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4、《学问不可穿凿》,那么,“应该”怎样呢?
不 要 秘 诀 的 秘 诀
解题: 顾名思义,“秘”者,秘而不宣,不可与外人道也,所谓的秘方、秘传、秘史、秘室、秘事、的“秘”皆是;“诀”者,一谓口诀、歌诀,顺口押韵,便于记忆,二谓窍门、要诀,只要获得,百事灵验。对于那些“贪图省力,不肯下功夫”的读者来说,当然是能图其所好的。然而,所谓的《读书秘诀》、《作文秘par诀》之类,却又不是“秘而不宣”的,而是公开大量兜售,证之以实践,又实无一事可灵验的,其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相信它的结果是“不免上当”,上当的多了,老底揭穿了,自然是“无人问津”。然而,世界上“不肯立志用功”者毕竟任何时候或多或少的存在,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十分必要。幽默情趣,尽在题上。 为什么在“读书”、“作文”上有没有“秘诀”呢? 没有秘诀是不是说就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呢? 这就是本文论述的核心和实质,也是四则引文所遵循的思路。 在立志用功读书的前提下,科学的读书方法,少走弯路的捷径,行之有效的经验是有的,但是只“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功夫”的灵丹妙药是没有的。这就是“不要秘诀”的“秘诀”和“不要秘诀的秘诀”的“秘诀”的含义。 本文针对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而发的,作者苦口婆心,采用规劝。“立志用功”本是老生常谈,但作者博引古今,反复开导,娓娓道来,于议论之间藏情趣。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指出没有所谓的读书、作文秘诀。(1自然段) 第二部分: 不要秘诀的秘诀。(2--11) 这是文章的主体,以四段引文为核心,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引用明代学者吴梦祥为自己定的一份“学规”,着重阐明学习要有“专心致志,痛下工夫”的态度。(2--4) 引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学习态度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下工夫,则“可立些根本”,不下工夫,则“未见其可也”。引文前,用“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这个三层递加短语,引文后用“不管都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这个无条件复句,多方强调“专心致志”方可学成,是一条普遍适用,毫无例外的“秘诀”,一条真正的秘诀。 第二层次: 引用南宋学者陈善《扪虱新话》中介绍他读书的“出入法”的经验,着重阐明要反对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4--10) 引用这段话要说明“不要死读书”的问题。这段文字的基本意思分两层,在下文中以谈心的语气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第一层,主张读书要“活”,活的方法是“知出知入”。 第二层,主张读书要“用”,用的条件也是“知出知入”。 从反面来讲,不知“入”,就“不知古人用心处”,只能一知半解,皮毛肤浅;不知“出”,就会成为“死在言下”的书呆子。 为了进一步佐证陈善的“出入法”,作者又引用《陆象山语录》中的一段话和一首诗,说的也是不要“死”读书,“不必太滞”,而“不必太滞”的方法有时还需要“不求甚解”。为了避免人们对“不求甚解”产生片面理解,文章又用“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和“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两个复句,反复解释,语重心长。 第三层次: 引用《庄子·天道篇》的记载,主张“要用批判的眼光”读书。 (11自然段) 轮扁的故事,寓庄于谐,借用它来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既深入浅出,又能使人轻松愉悦,体现了新时期杂文特有的风格。 第三部分: 回扣题目,总结全文。(12自然段) 结尾点明不要那种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的所谓《读书秘诀》之类的“秘诀”,而代之以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和以之为基础的科学的读书经验,就是不要秘诀的“秘诀”。而这种秘诀又是古今常谈,并非秘而不宣,所以算不了什么秘诀。
&nbs[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评课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杂文四则,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文学和出汗 |
下一篇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