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四则
|
p; 欢 迎 “杂 家”
解题: 这一篇杂文的主旨实际上是要纠正一种“错误的看法”,为那些“真正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正名。正名的理由是: “专门的学问”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广”是“专”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课文分析: 本文由主体两大部分和一个结论组成。 第一部分: 提出论点: 欢迎“杂家”。(1--4) 采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和先摆论据、论证,后亮论点的章法。 首段提出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 用“无论做什么样的领导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来说明专与博是同样不可缺少,接着用“前者应以后者为基础”,指出相对而言,“博”比“专”更重要。 次段紧扣上文“专”与“博”的关系,说明“专”虽不易,“博”却更难,用马克思作例证,典型而有说服力。 第三段以“但是”提头转入反面论证。用“根本抹杀”一句指出有的人的错误所在,用“孤立片面地”、“忽视了”指出他们错误的思想方法,用“往往”指出他们的错误时有发生,用“鄙视之为”对他们的错误态度进行批评和规劝。 第四段用“殊不知”对错误的认识加以纠正,水到渠成,亮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欢迎“杂家”。 第二部分: 用“随便举例”的方法为“杂家”正名。(5--7) 先指出班固对“杂家”的划分不合理,接着指出现在“本不应沿用班固的分类法”,最后指出旧时代的知名学者都可以说是“杂家”,只是各人“杂”的程度不等罢了。 这一部分,旁征博引,随手举例,如话家常,平易近人。 第三部分: 结论。指出不承认“杂家”的危害。(8自然段) 文章无须多说就不多说,当止辄止,体现了邓拓杂文的灵活性。
第 二 课 时
不 求 甚 解
解题: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1自然段)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 “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 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2--3) 一是全引全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 ”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首先,“一定要好读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 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 第三部分: 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4--9)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就是结论。
学 问 不 可 穿 凿
解题: 本文题目《学问不可穿凿》,否定的对象是治学态度中的“穿凿附会”的态度。那么,文章肯定的治学态度是怎样的呢? 文中有一句话: “答案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因此,治学必须实事求是,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就是”的“就”加强了提出中心论点的语气,即只是此种,而非其它。“四个大字”使中心论点的核心部分更加突出鲜明。文章的前半部分论述“穿凿附会之不可”,后半部分论述“实事求是之必须”。正反对照成文,使论证特别鲜明有力。 课文分析: 文章采用了典型的娓娓谈心式的“夜话”笔法: 从“几位应届毕业的同学在一起的谈话”说起,说到“征求我的意见”,说到“我表示同意”,然后再将补充的意见“集中到一点”,即“千万不可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沾染了不正确的思想作风”,最后提醒大家“特别”警惕“古来一般学者最容易患的穿凿的毛病”。真是谆谆教诲,促膝谈心。什么叫“穿凿”呢? 作者又顺便作了通俗的解释,那就是“强词夺理,把许多说不通的道理,硬要说通。” 入题之后,文章首先采用引证和例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穿凿附会之不可。引用《易传乾卦文言》中的话,是从正面论述做学问要“聚”,要“辨”,为下文的例证“不可穿凿”张本。 例证用的同一个人的两个例子,一个引自苏轼的《调谑编》,一个引自宋代罗点的《闻见后录》。这两个例子都十分典型: 1、 两则例子都是笑话,于议论之间藏情趣。2、 两则笑话都紧紧地抓住了中心论点: 第一则证明穿凿“对于做学问”的人“多么有害”;第二则进一步证明“不仅仅限于学术范围”,于诙谐之中寓庄严。3、 闹笑话的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象王安石那样学识渊博,尚且容易犯穿凿的毛病,岂不是“特别值得警惕吗? ”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治学态度呢? ”一个设问,文章从反面过渡到正面论证。这一部分采用的是引证法,先引用《汉书·河间献王传》和颜师古的注解,这是我国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评课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杂文四则,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文学和出汗 |
下一篇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