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课文分析:
    八月秋高(5)风 怒  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6)。
    仲秋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三重茅从我屋顶上卷走。
    怒号: 大声吼叫。三: 表多数。
    分析: 天气突变,用比拟。“怒号”状风势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茅飞渡江洒(7)江郊,     高者挂(8)长(9)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10)。
    茅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  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洒: 散落。江郊: 江边。者: ……的。
    分析:“飞渡”、“洒”、“挂”、“飘转”、“沉”描述茅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
一、狂风屋破,茅乱飞。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      对面      为盗贼(11)。
    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当着我的面作强盗。
    忍: 狠心。能: 如此。为: 作。
    分析: “南村”表示距离之近。“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
    公然抱茅入竹(12)去,唇焦口燥呼不得,(13)      归来倚杖    自叹息。
    公然把茅抱入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干舌燥,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    竹: 竹林。
    分析: 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是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俄顷(14)风定    云墨色,  秋天漠漠(15)向昏黑(16)。
    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
    定: 止、住。
    分析: 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行船恰逢顶头风)”夜了,家家关门闭户。怎么办? 何处去? 哪里躲?
    布衾(17)多年  冷  似铁,娇儿  恶卧      踏里裂。(1)
    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恶卧: 睡态恶劣。
    分析: 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价值。因小孩“恶卧”,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床头屋    漏  无  干    处,  雨脚(2)如麻   未  断绝。
    床头屋顶在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象麻线一般没有断绝。
    分析: “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雨脚如麻”状写雨之大,“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旦,持续久。
    自经丧乱(3)   少  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糟糟地,长夜漫漫何时明! 
    何: 如何。由: 到。
    分析: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提问作铺垫。
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安得(5)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6)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7)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评课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出师表》教学实录
    外国散文两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反对党八股
    简明·连贯·得体
    阿Q正传
    《雨霖铃》
    阿Q正传
    小小的船
    家有考生忌说泄气话 专家为中高考减压…
    孟子二章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
    高中英语网络课教学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说
    师说
    凡事要三思而行
    短文两篇
    饭钱
    小山羊

    学会比较、善于比较——在比较中认识…
    荔枝(第二课时)
    荔枝(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陈情表
    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教学设计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教学后记
    六国论
    《六国论》精讲导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教时授课教…
    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
    《归去来兮辞》备课指导
    十月一日
    孤独的美丽从教十周年课堂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 评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优秀教案)和评课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句式的仿造
    Teaching Plan for I Can’t Talk Ri…
    2012会考高考:先确定主攻方向再行动
    2012年高考报名考生户籍学籍均须在川…
    book two unit21 lesson 81课堂实录
    比一比课堂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邹忌讽…
    导得有方  学得主动  读得深入—— 《…
    《顶碗少年》课堂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
    《慈母情深》教学实录
    《春夜喜雨》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我国古代的车马
    改造我们的学习
    强调有序  注重自得——《捞铁牛》教…
    一堂成功的整分式教学—— 《伟大的友…
    《黄河颂》课堂实录 古代英雄石像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实录
    自主·自悟·自得—— 《圆明园的毁灭…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着力读书训练  着眼思维发展——《爬…
    愉快的作文課(教学实录)
    突出训练意识  注重激发情感——《灰…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与评析
    学生自主精神的启动——《威尼斯的小…
    草地夜行
    精心设计好开头和结尾(记叙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色彩鲜明  引人入胜—— 《林海》教学…
    威尼斯
    扎实训练  着眼发展——《五彩池》教…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河床》课堂实录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 《祭十…
    张衡传 《回乡偶书》课堂教学实录
    屈原列传
    [般涉调] 哨  遍
    《滹沱河和我》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口技教法一例
    《凡卡》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语言的演变
    《凡卡》课堂教学点评
    娘子关前
    文学和出汗
    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我的伯父鲁…
    荆轲刺秦王
    童诗教学
    杂文四则
    《拣麦穗》教学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风姑娘送信》课堂教学实录
    皇帝的新装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堂
    汉堡港的变奏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