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女性,不仅有一种描写她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更具有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过硬本领。 孙犁的作品对青年作家和作者很有影响。50年代,京、津、保地区有一大批青年作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路子写小说,即通过描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的变化。学习成绩突出的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后来,人们把这个作家群体称之为“荷花淀浓”,也称“白洋淀派”,孙犁自然被这一流派的作家视为领袖。)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现代著名小说家。抗战时期开始了文学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二部),中篇小说《狠透铁》,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和《柳青小说散文集》等。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及《周立波选集》(1~7卷)。他还是肖洛霍夫的名著《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个中文本译者。
板书设计 荷 花 淀 孙 犁 对语描写 个性化 水生嫂们 环境描写 诗化,深化 细节描写 丰富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向我提建议说在课堂上不要读小说,太浪费时间。可是小说的精彩常常要靠读才能体现,甚至要很多人在一起争辩,那才是真正的佳境。这篇小说时间安排为两课时,一节课读,一节课学生探究、讨论,这认为比较合理。这篇小说比较浅显,教师要放开课堂。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认真探究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锻炼学生探究合作分析小说的能力 3、 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小说的重点 重点1、培养学生全面创新的分析能力 难点1、训练在分析课文时学生站在高处俯视课文的能力 教具课件学具课外资料《一捞一丢总关情》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那就亲口尝一尝;要想真切地感受《荷花淀》的诗意美,《荷花淀》,那就要自己去做。 二、看一个例文 “捞”一“丢”总关情
──《荷花淀》细节描写赏析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嫂那一“震”一“吮”,历来被名家评点为细节描写的经典之笔。的确, 一“震”一“吮”,寥寥数笔,不仅维妙维肖地描摹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一个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更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与一“震”一“吮”同样可圈可点、令人击节叫好咀嚼生津的是小说中三处对于“捞”与“丢”的细节描写。 第一处见于“寻夫遇敌”一场。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这是很惬意、很诗意的一笔。“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畔稻谷香”,妇女们信手一“捞”一“丢”的是菱角,流露出来的却是她们心中对美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自豪,而那“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的“乳白色”的菱角和“像哨兵一样高高地挺立”的“粉色荷花箭”相映成趣,构成了白洋淀上一道美丽和谐的风景。相形之下,“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渔米乡”——《洪湖水,浪打浪》辞意热切却略嫌直露,而与《赦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淳朴隽永、凝炼含蓄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第二、三处描写均见于“助夫杀敌”一场。先是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接着是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不仅仅只是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正可谓一“丢”一“捞”,字字关情。 《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了凝练精妙的细节描写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激情,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
二、 学生分组,讨论,写成小文(10-15) 三、 学生汇报(20) 四、 教师总结,提出要求 五、 布置作业:每组交一篇小论文,提倡有新意。总结词汇。 多音字: (1)多音字:落,抹,奔,扒,划 (2)词:吮,打点,泅,棱,惦记,瞄,菱角, (3)二个成语:藕断丝连,铜墙铁壁 (4)找动词:“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中“长”有什么用意 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画,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郑燮的六分半也好,但都好在奇与怪上,失之于清正。 而世上最难得的就是清正。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 数十年的文坛,题材在决定着作品的高低,过去是,现在变个法儿仍是,以此走红过许多人。孙犁的文章从来是能发表了就好,不在乎什么报刊和报刊的什么位置。他是什么都能写得,写出来的又都是文学。一生中凡是白纸上写出的黑字都敢堂而皇之地收在文集里,既不损其人亦不损其文,国中几个能如此?作品起码能活半个世纪的作家,才可以谈得上有创造,孙犁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造的能量多大! 评论界素有“荷花淀派”之说,其实哪里有派而流?孙犁只是一个孙犁,孙犁是孤家寡人、他的模仿者纵然万千,但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只看到他的语言.看不到他的语言有他情操的内涵,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因此,模仿他的人要么易成名而不成功,为一株未长大就结穗的麦子,麦穗只能有蝇头大,要么望洋生叹,半途改弦。天下的好文章不是谁要怎么就可以怎么的,除了有天才,有夙命,还得有深厚的修养,佛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初学者都喜欢涌集孙门,学到一定水平了,就背弃其师,甚至生轻看之心,待最后有了一定成就,又不得不再来尊他。孙犁是最易让模仿者上当的作家,孙犁也是易被社会误解的作家. 孙犁不是个写史诗的人(文坛上常常把史诗作家看得过重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